第十八章 准备工作(借鉴康熙王朝)上(1/2)
待鳌拜走后。魏东亭站起来,走到康熙边上道“奴才有罪,请皇上处罚”。
“东亭不必如此,鳌拜那厮果然厉害”。康熙安抚魏东亭。
“武功厉害不算什么,看他跋扈的神情,我们大可放心现在做的就是要让他掉以轻心。”。韦小宝走过来插嘴道。
“恩,小宝说的有理”。康熙笑笑赞同。
几人正说话,却见太皇太后宫里的大太监张万强进来,请了安道:“太皇太后己启驾过来了!”
康熙忙赶出门来迎接,众人站在康熙身后迎驾。
太皇太后颤巍巍地扶着两个宫女肩头进得园内坐下。康熙施礼道:“请皇祖母安!——皇祖母有何吩咐,只管传叫孙子,何必亲自走来?”
太皇太后笑道:“听的皇帝传唤鳌拜,心里不安,特来看看”。
康熙挥退无关众人,道“孙儿只是试试鳌拜的底,没想鳌拜那厮厉害的紧”。
“呵呵,一个人在厉害也是有限,你现在是要拉拢一些愤恨鳌拜作为的人,还有一人可以重用,拉拢过来,皇上可知道”。太皇太后笑呵呵的道。
“请皇祖母明示”。康熙心中一动,陪笑道。
太皇太后说:“你怎么就没想到重用九门提督吴六一呢?”
一边的韦小宝听的此话一愣,心中道,那吴六一不是天地会的人吗,为何会是九门提督,难道这不是我知道的哪个历史了?后来一想也就似然啦,想想连太皇太后,魏东廷,苏嘛都出现啦,在说现在苏嘛这么说也快是位公主啦,当然驸马就我我本人啦。
“吴六一!”康熙一听这个名字。心中豁然开朗。
在京城,九门提督只是个从三品,秩位并不高,但这个职务,统辖着德胜、安定、正阳、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和西直门的防务,最是紧要不过。吴六一自号“铁丐”,素以京华“执法无情,六亲不认”。一般的王公大臣都不敢招惹——这人如能笼在袖中,擒鳌拜便添了五成把握。
康熙不禁说道:“好!”又迟疑道:“只是如今局面如此纷乱,万一他与鳌拜……”
“那不会!”太皇太后收敛了笑容,“这人不会轻易膛混水。他恩怨心重得很,鳌拜和他同列入关,只因占了个满籍,名分比他高出了一大截子,他心能服?讷谟上回犯夜,叫他拿住打了二十板子才放,这件事轰动了北京城,怎么你这做皇帝的竟一点也不知道?”
听太皇太后责备下来,康熙忙躬身答道。”皇祖母教训极是。不过——”
“你给他恩典,他自然听你的!”不等康熙说完,太皇太后便截住说,“你父皇以前压他官秩、就是留着叫你用的!”
“是!”康熙恍然大悟,随即又茫然道“那怎么去拉拢他呢?要不给他个三品,兵部侍郎。”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对康熙说道:“哼,三品官~三品官多如牛毛,在这个京城你就是扔个石头,都能扎出个官来,而九门提督只有一个”。
康熙犹豫着说:“那一品兵部尚书?”太皇太后接连叹气,“那就又摆不平啦,那样就会叫别的大臣起疑心啦。孙儿啊,你要知道有的人可以用钱买,可惜他不值钱。有的人可以用官买。像吴六一这样的人,你得用恩义来换。”
太皇太后换了口气,和颜悦色对康熙说道:“你下个诏儿,从天牢里放了那个查什么来着?”
“那个人叫查伊璜!”侍立在旁的苏麻喇姑早已喜形于色,脱口而出,“老佛爷真是点石成金!”
“对,查伊璜。”太皇太后笑道,“叫姓查的去说,比圣旨还灵呢!”
“傻孩子,你不明白其中原因。”见康熙如堕五里雾中,大皇太后又疼又爱他说,曼姐儿知道,叫曼姐儿办吧。”
康熙点头道:“成,就叫苏麻喇姑带上东亭去办这个差,小宝跟在我身边。”
“奴才领旨!”苏麻喇姑笑盈盈跪下叩了头,道:“依奴才看,明儿就叫小魏子去会查伊璜,人情做给小魏子,好么?”
康熙点头应允。
太皇太后又笑着对韦小宝宝说“听说小宝子你今个大败布库房中的布库”。
韦小宝闻言连忙恭声道“回太皇太后,只是运气好罢了”。
康熙高兴的插嘴道“皇祖母,您没看见,今天小宝可是厉害的紧呢”。
“呵呵,小宝啊,现在你是皇上身边贴心之人,能文能武,皇上的安全你可要用心,这样我也会放心”。
韦小宝忙跪倒“喳,奴才一定保护好皇上”。
太皇太后满意的点头微笑。
接着太皇太后又絮絮叨叨地安排了好一阵子,才启驾回慈宁宫去。
见太皇太后离去,康熙对吴六一的事心里还是不踏实,笑问苏麻喇姑道:“哎,方才太皇太后说吴六一、查伊璜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苏麻喇姑笑道:“姓查的是吴六一的大恩人,万事都听他调遣!”
见康熙等人半信半疑,苏麻喇姑便慢慢讲了起来:“被关的这个查伊璜是福建海宁人,也是世家出身,在顺治爷时期当过孝廉,年轻时也是个眼高心大的。那年隆冬,海宁下了一场大雪,他带了四五个僮仆挑着酒食野游,到一个破观子里头看雪赏梅,却见大殿前头有一个石瓮大的古钟,旁边有一行脚印被雪盖了薄薄一层,钟上的雪也嫁被入撞动过……”
“大雪天,谁到钟跟前做什么?”康熙问道。
“难道钟内有人,是吴六一么?“韦小宝道。
苏麻喇姑目光赞赏的看了一眼韦小宝,接着道“是啊,查伊璜觉得奇怪,便到跟前俯身瞧钟底下,只见里头有个竹筐子,感到奇怪,就命那几个随从合力去掀。”
“不料掀了半天,几个人把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就是掀不动,那钟恰如生根一般,查孝廉心里更觉奇怪,索性独自坐在廊下饮酒观雪,他想看看究竟是谁来取竹筐,”苏麻喇姑平静他说着,好像自己也身历其境。
康熙等人也听得入神,“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雪地里来了个讨饭的,不过二十上下年纪,把要来的一堆干粮放在钟旁,一只手掀起钟来,另一手抓着干粮放进筐里,往往返返五六次才放完,然后扣起钟就走了。“过了一会儿,这个乞丐又来了,旁若无人地坐在钟前雪地里,掀起钟拿块干粮就啃,吃完再掀再拿,像开箱子那么容易。”
“这真是奇人奇事。”康熙听呆了,惊叹他说。
“这人好高明的功夫,要恭喜皇上了,呵呵”。韦小宝也开心的道。
“是啊!”苏麻喇姑道,“查伊璜大吃一惊,这个人怎么有这么大的神力呢,便亲自来到他的跟前,在背后冷丁说了一句‘这等一个好男儿,为何要行乞呢?’
“那乞丐回头看了一眼查孝廉,边吃边道:‘好男儿不做英雄,宁为乞丐!”
“说得好!”康熙惊叹道:“后来呢?”
“查孝廉猛然心动,长叹一声道:听得人言,海宁城有一乞丐,手不拖杖,口若衔板,破衣如钨,三餐不饱而无饥寒之色,人称‘铁丐’的,可是你么?”
康熙此时猛然醒悟道:“原来吴六一号称‘铁丐’,得之于此!”
“那人道:‘是,我就是铁丐吴六一。’孝廉又问:‘能饮酒吗?’”
“铁丐哈哈大笑道:‘不能饮酒,算什么大丈夫?’”
“于是孝廉就邀他到廊下,二人对座而饮。孝廉喝一杯,铁丐喝一碗,直饮了三十多回合,铁丐面不改色,查孝廉已大醉,只说了句:‘好一个铁丐,你真是海量!便扶醉而归。’”
“这查某也真豁达!”康熙赞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