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秋风西域—我之剧本,我之舞台(1/2)
文德开始了他独特的思考方试,先回想董卓的经历,分析其人的大概性情特点,然后将自己代入进特定的环境中,假想若自己是董卓应该在干什么,或将要作什么.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董氏属当地豪族。据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董卓好游侠,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
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董卓在担任凉州兵马掾时,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帮助长官进行战时的谋划,说明其并非有勇无谋。(当然,这里含有些老师对他的看法)
文德接着回忆,大约两年前吏部中曾有文案记录有董卓的发迹经历,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良家子指非巫医、商贾、百工。
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
这次经历可是董卓发迹过程中的重大转折。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中央政府所重视。从此以后董卓逐渐担任东汉中央政府的高级武官,而非地方的基层武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精锐的凉州兵。这可是乱世中崛起的重要本钱。
想到这儿,文德记起老师对他讲过的一段故事,借以纠正他对董卓因直觉上的厌恶感而产生的轻视。(老师就是这样,总不爱直接指出,非要拐弯抹角;还沾沾自喜的称其为启发式教授,每每故作姿态的叹息道:吾从不好为人师啊!。我看哪,也是一十足的自恋型书生,呵,呵)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在洛阳受到中郎将张温的推荐,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位随张温参加了对羌族的战争。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缎九百匹。
董卓称,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于是,董卓把这九百匹缎全部分给了吏卒。
从这就说明董卓不但善战,而且具备作统帅的风度。这么看来,董卓现在成为西凉军阀首领也就不足奇怪了。
如此人物在这西凉谣言四起,人心不稳;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藏匿于幕后,究竟在布什么局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