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秋风西域—友之才良(1/2)
在文德来到凉州之前,洛阳一带就听到不少传言,说由于董卓长期在凉州作战,,在凉州的实力和声望已超过了东汉政府,逐渐不受东汉政府节制。京城当然对其不放心,先后两次要董卓到洛阳来任职,借以夺其兵权。董卓拥兵自重,挟羌胡以威胁东汉政府,拒不来京,更不交出军队。
特别是近年来,变民韩遂军拢合陇西的各部羌人,声势愈大,董卓借此更是无视中央政府的诏令。以守土有责为由,闻而不动,近观其变;文德是一个留心时务的人,对韩遂的名宇早就知道,并且知道他本是西凉下级军官,被湟中胡人李文侯、北宫伯玉胁裹起了兵,两年内,他就运谋宰了李文侯、北宫伯玉,以及和他一起被胁裹当领袖的边章,公然拥兵数万,虎视西凉。可谓汉末三国除黄巾军外第一个举兵造反的豪杰。
文德想起年初时,恩师曾对他谈过此人,用兵远较黄巾诡诈,在西凉四处流窜,煽动各地豪族起事,而自己的部队飘忽不定,使官军欲与他决战而不能。当时,文德称这是董卓无能或无心理他罢了。因为两年前,董卓曾讨黄巾失败,被免官。但他善于钻营,贿赂十常侍,才又被起用。老师并未反驳,只道:"年内洛阳甚乱,出去避避祸罢。"于是,文德来到了凉州,离开了那是非之地;(东汉后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这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以大将军为首和宦官以十常侍为代表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即太后、皇后的家系。宦官,是宫廷里侍侯皇帝,后妃和皇帝家室的人,这时两方已公然拉帮结派,朝廷上下所有官员都面临着投身于那一方的艰难抉择。)在文德的心中虽自认是"党人"一员,(不同与外戚,宦官的政治势力,一批名士(泛指有名的人士)出身的官员和一批来自中小地主阶层的太学生,对宦官专权越来越不满。这批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朝政,抨击宦官。宦官就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这些官员和太学生,称他们为“党人”)。
但自觉天性淡泊,又颇有些豪侠气;不愿象很多其他同窗一样借此斗争博得快速发展的空间。当时,好友才良笑他这叫好吃懒作加冲动,典型的某种动物气质。随后听说他要离京了,急急赶来送别时,才良正色道:"你知道吗?这又叫干大事而惜身,见小义而忘命。""为什么你要在意所谓清流那帮人的议论?"才良质问道。
"没有,我只是不想选择罢。""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保持第三方的独立性进行牵制,不也是你的观点么?""喏,喏,在下鲁愚,独善其身都保不了哦。""呵,为了你个人的性情安逸,就丢弃自己一贯的理念不负责任的一跑了之么!""老师说我应该……"话还没说完,才良语重心长的拍了拍文德的肩膀,告诫道:"文德兄,不要老是老师老师的,老师就是老了的大师,你已经过了当学童时扮乖装嫩的年纪了,再把老师大人说母亲大人说这些话挂到嘴边,你不觉得恶心人吗?"文德听了啼笑皆非,勉强辩解道:"姜还是老的辣嘛……""江?哦,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沙滩上;懂不懂啊,你;再说……"文德见才良滔滔不绝,入戏正酣,正陶醉在自己抑扬顿错的美妙语调中,举手投足间大师风范比赤金还足;他背过身去正想开溜时,忽然,衣袖被才良一把扯住,抓的死死的,才良早已停了声,怔怔的看着他,突然间,又松了手,很快的缩了回去;干笑了两声,道:"最后说点俗话吧,一路保重啊!"然后,干净利落的从马靴中拔出一把短剑,扔给文德接住。
"此剑乃我的防身之物,锋利异常,兄台收下以备不时之需。"才良一边说道一边一跃上马,那轻盈的不沾一点沙尘的身姿一向令文德赞叹不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