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前世(1/2)
那汉子猛的摆了摆手便向营内走去,那唤作阿福的也只能作罢,叹了口气默默跟在后面。忽的那汉子又停住了,回头说了句:“今夜某让珉儿值守,言明不得轮换,你切不可半夜私自去替了他来”阿福愣了一下低头答应了。汉子又走了几步回身脱下身上的大皮坎肩掷过阿福手中:“一会给珉儿送去,只言是你给他拿的。昨夜大雪刚过,今夜必冻,着他小心受寒”。阿福心道大当家始终还是嘴硬心软,自是答应不提。
原来,这汉子名唤贾敢,是京城一世家大族的外宗子弟。父亲本是家族老宗主的庶子,本也应该在京城做个闲散的望宗子弟,天天斗鸡走狗夜夜莺歌燕语虚度韶华。不想其父不肯安于本分,不想只做一个旁支庶子一生无权无势,于是事事争先处处与嫡子锋芒相对。此人有几分聪明,又长的玉树临风,本是很有几分机会。可惜却与仕途无缘,屡次科举均自名落孙山,渐渐也失了耐心,更待本自支持他的几个族内长老也逐渐舍他而去,眼看宗主日渐老迈嫡子就要成事,亦看出前途不妙。正赶上当时族内关外的几个大庄子经营不甚妥善,于是自请出关领事,也算是避祸之举。老宗主也念其平日多方孝顺更难得懂方寸知进退,许了其关外最大的一个庄子领事,更言明可子嗣相传,其实是护犊之意。后其也算安分守己,庄子处理的井井有条,每年供奉本家均自不少。嫡子见此情景也知其再无相争之意,故也不曾难为。可此子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科场不第,每每想起均觉的是此生遗憾。又只生的一子,亦不喜读书,长孙成年后也是个只喜弓马之人,本只觉自己一宗再无机会京城而向之时。不想年过花甲却又出了个极其聪慧的幼孙,自小聪明伶俐,五岁学诗文六岁能成诵,七八岁便能作对成文,更长的粉雕玉逐一般。这下便如掌中明珠般极其溺爱,因关外民风尚武,又恐其与父兄那样移了心性。故自幼便养在身边,日日与诗书为伴,极少使其外出游玩,虽像父兄般身量高大,却也是个自幼身体孱弱。此孙也极争气,年方十三岁就通过童子试中了秀才。这下在关外这种“蛮荒之地”,也算的上是件奇事了。当时的关外区域,识得几个字的十乡八里的就能被喊一声先生了,中个秀才就会有人聘了去做个师爷什么的,基本属于一辈子吃喝不愁的铁证书。十三岁就中秀才,全大明也没几个,众人拍马奉承都道小少爷是文曲星下凡,日后定要赴那琼林宴打马御街前。老爷子更是爱若珍宝,常对他人言道:都说本家有个少爷携宝而生,更长的如宝似玉,不知比我这个珍宝何如?看来当年之事失利对老爷子一直是个心结,数十年过去还是耿耿于怀。
老爷子终没能等到么孙金榜题名之时。事实上第二年便一病不起,在床上熬了几个月到底也没能过的了冬。弥留之际把一子二孙叫到床前。儿子处事稳妥长孙大有父风,其它诸事都也让人放心,只是这么孙一直以来都是他一生的期望。故令儿子日后亦要严加督促,他日金榜题名之时一并家祭无忘告乃翁,说完便咽了气。其实不用老爷子来这么一回临终遗言,贾敢多年来也是这么想的。长子好武,也正好随了他的意愿,日后继了他的领事之责,么子如此好读书,他日金榜题名后便有机会京城而向了。这一手倒也是个双保险,长子是家族生存的保障,么子是家族展的希望,无论哪边得偿所愿这一大家子总也能长久富贵下去。
按理说这一计划是完美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想到大明朝的灾星就这么横空出世了。据说这灾星是千年野猪精转世,炼化人型后阴附于大明一代名将李成梁的名下做了家奴。将李成梁一身带兵打仗的本事全学了去,并暗自积蓄势力,只待成梁死后反水大明。一六一八年这野猪精终于等到机会,上书七大恨言明与大明势不两立,并于当年与赫图阿拉起兵反明。这猪精端是厉害,先后五次大败明军,夺取了白山黑水间的所有土地。并虎视眈眈大明关外所有地方,这野猪精就是明末大名鼎鼎的努尔哈赤。
明朝的几次用兵失败也让贾敢感觉到了关外已经不再是当年李成梁治下的平安之地。当年纵使李成梁贪得无厌,对贾氏这样的朝中望族多少还有敬畏之心,历年来也不曾为难。故贾敢这样的大庄子一年少也有七八千两白银的收入,丰年足可上万。庄子中不算外族丁奴光汉家族丁足有一千多口,青壮四五百,关外民风好武,庄中弓马娴熟的骑士足有数百人。在周边各处庄子里都算翘楚,别说响马土匪之辈,就连官兵也要避让三分。只是战事败了又败,鞑子日夜逼近,渐渐广宁周边也不再安全,多有鞑子军马前来劫掠。贾敢非无远见之辈,多年来注意各方信息。当他看到素来不合的熊廷弼,王化贞共同节制辽东时候,便知道关外已经待不住了。更待闻得王化贞急功近利,尚未站稳脚跟便欲动进攻,企图一举荡平辽东。得此消息,贾敢便传信本家宗主,言明厉害,请求将关外庄子变卖,携带人口财物返回关内。本家宗主也是个明事理之人,得此消息便准了贾敢,先退回关内暂分族丁于各处,待关外战事平息再作打算。
贾敢做事雷厉风行效率极高,半月不到便将一切打点妥当。将历年的财物变卖的变卖抵押的抵押,因战事未起故也没被人狠压。细细打点起来,竟然有五万两银子之多。贾敢又将诸多名贵之物装车,寻思着他日遇到本家宗主也好有所敬献,至少能让他人找不到口实寻他的不是。纵然不能再像当年一样在庄子里说一不二,也能在京城有个安身之所。况且还有个么子这指望在,他日金榜题名不定就没有那翻身再上之日。
本来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行事,待王化贞用兵尚未有任何消息传来的时候,贾家并一众庄丁已经往关内出了。本来也只需二十天路程众人便可直抵山海关,然后一切就可以按照贾大当家的计划行事了。可惜才刚行了不到十天路程,贾家的希望,贾大当家日后翻身的寄托,大明朝少见的天才少年——贾瑛,得了重病。事也难怪,本就是一娇生惯养的少爷,打小被爷爷及父兄捧在手心里的。养到十四岁连门也未出过几次,唯一一次远门也是去参加府试。明朝的考试是能考出人命的,当时贾瑛小少爷就是被人抬出考场的。以后贾老爷子更是护的更严,中了秀才后更是无事决不出门,有事也尽量不出门。
这样一个从小到大没吃过一点点苦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冰天雪地的季节出这么远的门。那生病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贾瑛小少爷悲催的旅程就开始了。先前还只是风寒着凉的症状,奈何这路上缺医少药,走的匆忙丫鬟都遣散了,唯有一个土郎中也着不得什么用。即使有母亲和各婆姨无微不至的关怀,贾小少爷还是越来越病重,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不过比起这支队伍接下来几天所遭遇的惨剧,贾少爷这些苦难真的不算什么。贾敢算到了一切,但是他却实在没有想到,王化贞会败的如此快如此惨。
其实按道理来说,王化贞的军事计划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广宁之战的军事对比也是明强金弱,明军两倍于后金军,广宁军又是累年卫戍的九边强兵。再加上有降将李永芳作内应,悍将罗一贯,刘渠,祖大寿领兵,理论上明军的机会是很高的。但是王化贞错信小人孙得功,以其为先锋,结果孙得功临阵哗变自乱阵脚,金兵乘机掩杀,明军土崩瓦解,刘渠战死当场,罗一贯死守西平弹尽粮绝后阵亡,祖大寿孤掌难鸣败退觉华。接着王化贞闻得败信后连夜逃离广宁,广宁城军心大动,孙得功乘机诈开广宁城门,广宁失陷。努尔哈赤屠尽城内一兵一卒,自此威风一时的广宁军十四万众全军覆没。熊廷弼在得知王化贞兵败后便将关外所有明军尽数撤进山海关,明军参政高邦佐不愿撤退,于松山自尽。至此山海关外数百里地再无明军一兵一卒。努尔哈赤再下屠杀令,金兵磨刀赫赫向关外几十万明朝百姓。金兵一路烧杀抢掠,最后退进关内的百姓十不存一,其余大部分被捕后去赶回辽东,尽数杀死在辽河迤东。
而这些贾敢和他的队伍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金兵的前军卡伦,现在已经和贾敢的这支队伍近在咫尺了。
夜色渐浓,天越寒冷,营地中间燃起了熊熊的篝火。温暖的篝火、热汤还有烈酒暂时让大家忘却了旅途的疲惫,一群人围着篝火慢慢的吃喝并不时谈笑着。贾敢虽然心事重重,但众人面前也不好太过显的沉重,故而也不时大声说笑,一时倒也其乐融融。
不多时,一婆姨跑过贾敢耳边说了句:小少爷醒了。贾敢一跃而起,三步并作两步直跑向营中大车,未到车前便大声说道:“夫人,夫人,瑛儿如何?可是醒了?可略大好些了?”说完一把揭开车帘跨上车去。车内妇人轻声应道:“日落时眼见气息都弱了,不想将才忽的好了些竟自醒了过来,也不热了,只是……”未等夫人说完贾敢一口大气叹出:“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定是爹爹在天有灵替瑛儿消灾解难了。”贾敢说完迫不及待的转向车内果然见么子已经坐起在车里,正在婆姨伺候下喝着米汤,虽脸色依旧苍白但精气神均有好转,不禁彻底放下心来。
“瑛儿莫急,再耐的几日,待进了关内一切就都安妥了。再耐四日,不用,三日便可,三日便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