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汉白石墓祭先人(1/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清咸丰四年六月初,山西省潞安府长治县上秦村,骄阳似火,照得村外农田中的荞麦苗奄奄一息的,村外林荫小道上,一辆马车不疾不徐的在黄泥土的小道上驰行着,马车旁两名青年各骑一匹劣马缓缓的跟随着。
车把式是个五十余岁的老汉,粗布短褂,手中鞭子一扬,啪的一声响,口中破锣嗓子一声唱了起来:“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文水。灰毛驴驴上来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有见过好车马。交城的大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荞面烤栳栳还有那山药蛋。”
这歌声苍莽嘹亮,却是一晋中小调,车内一名俏丫鬟打扮的少女听了拍手笑着说道:“主子,这曲调好优美啊。”她对面做了一名二十余岁的少妇打扮的女子,但见那少妇一头秀被一块白色顶帕裹拂,称出一张清秀的脸来,端的是说不出的娇秀抚媚,身姿曼妙,艳光四射。身上一袭白色的白缎提花云肩女装,立领,右衽,开衩,白缎四合如意云托领,上绣百鸟朝凤;白缎袖上绣花蝶团鹤;下摆绣山石花鸟纹。袍身白色缎地上提花百蝠、鹤衔寿桃、葫芦纹,寓“福寿万代”之意,提花丰富精美,寓意吉祥,却是江南织造的精品。一看便是大富大贵之家的新婚夫人。
只见那少妇淡淡一笑,一双美目中,泪水已经湿润了,贝齿轻启喃喃的说道:“好多年了,才听到这咱们晋中的《交城山》。”
那丫鬟微微一呆问道:“主子到过山西么?”
那少妇回过神来,嗯了一声,望着车窗外熟悉的山水景色,轻叹一声说道:“惠二太爷从前在山西做过布政使,我在山西待过。”
那丫鬟哦了一声,眼神中有些不解之色,但听车把式曲调好听,又问道:“主子,这歌唱的什么呢?”
那少妇说道:“这歌唱的是一个嫁到交城去的女子生活贫穷,最好的食物是荞面饸饹饹(即荞面卷)和山药蛋(即土豆);出门就爬山,只能步行或骑毛驴,连姑娘出嫁也没法坐上好车马。”
车外车把式唱罢,听到两女的说话,插口笑道:“看这位少奶奶识得此曲,可是从咱们山西嫁出去的吧,这趟可是回娘家来了?”
那少妇报以一笑说道:“算是吧,老人家听口音,您是长治人么?”
那车把式呵呵笑道:“小老儿土生土长的山西长治人,干了一辈子的车把式,就在这些大山里载客哩。”
那少妇哦了一声说道:“老人家到过上秦村么?”
那车把式哈哈大笑道:“少奶奶小看我老儿了,这上秦村我可是来不过下数十次,熟得很呐。要说这上秦村啊,山好、水好,人更好,出了个宋大善人来,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每年修桥铺路、派米施粥的,可是做了多少好事的,记得好几年前,他和咱们山西第一富豪亮财主合伙,开了个慈幼局来,专门收养孤苦无依的孤儿,这份仁心上哪里找去。只可惜啊,几年前一家人被一伙白莲教匪人给害了,当真是好人没好报,嘿嘿,正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啊。”
那少妇听着听着,神色越加痛苦起来,俏脸上的泪水悄然而下,那丫鬟转眼看见,吓了一跳,连忙掏出手绢给她抹泪,急道:“主子,您怎么哭啦?”
那少妇凄然的笑一下,轻轻垂泣说道:“听了这宋大善人这么好的人,却没有个好结局,替他难过。”
那车把式叹了口气,说道:“少奶奶真是菩萨心肠。”那少妇接着问道:“那上秦村没了宋大善人,现在怎么样了?”
那车把式说道:“宋大善人去了,好在还有乔家亮财主在,村里除了种地的,大多人都是到了乔家商号做伙计去了,给乔家做伙计,那可是赚钱的买卖,如今上秦村呐可是家家都是盖房建院的,都快赶上县城了。不只是上秦村,咱们山西各处都是沾了乔家的光,只要你肯干活,总会有活计做,绝不会饿肚子。现下山西一地可是比江南还要富庶起来了。前年亮财主老人家做了朝中的大官,张集馨张大人做了那咱们山西的巡抚,这边日子就更加好过了。前面朝廷让亮财主办团练,咱们晋中子弟可是踊跃参加的啊,老汉的儿子也参加了。”
那少妇微微一鄂,说道:“乔大人办团练不就是晋军么?老人家的儿子也是晋军的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