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初生牛犊(1/2)
王允上任南县县尉之后不久,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朝中有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乃是南县之人。依仗着自己的主子是桓帝近臣宦官单超,便觉自己十分的了不得了,搞了个回乡省亲。
其实,赵津单是省亲也就罢了。可是因着赵津自幼父母双亡,在南县讨过饭。后被人贩子拐走,卖入宫中,做了太监,方有了今日的回乡省亲。
若说自小吃着“百家饭”长大的赵津应该回报乡里,但不想赵津却将童年看作自己不堪回首的苦难历史。
于是,赵津回乡之后,横行霸道,为所欲为,鱼肉乡里,努力改变着乡亲们心中那个“可怜巴巴要饭娃”的形象。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百姓们慑于赵津的淫威,皆是敢怒而不敢言,全当吃了个哑巴亏。
有些人尚自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往给赵津的剩饭中放些“耗子药”!
此时,若南县县令换做别人,可能也就任赵津胡作非为一番了。毕竟,赵津最多一个月便要回京复职的。
然而不巧,此时的县令乃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尤其王允手下还有一个自小只知“欺负人”,不知“被人欺负”什么滋味的“愣头青”捕头丁原。
整天领着差人在街上闲遛的丁原,第一时间获悉了赵津胡作非为的情况。也算有了一些经验和阅历的丁原,没有立即发作,而是来找王允商量。
听得丁原的描述后,正愁上任以来未能给百姓做得一些实事的王允,便即怒道:“既是赵津此贼如此奸恶,却为何无人来告啊?”
丁原苦笑道:“子师,你读书真是读傻了。民告官,告赢了,不一定能占到便宜;但是若告输了,可能就要家破人亡了!所以遇到这种事,老百姓也就只能自认倒霉!”
王允闻言,骂道:“恁娘的!师可忍,徒弟也不能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岂能容他!建阳,你敢不敢跟我干?”
丁原闻问,来了精神,说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丁建阳几时落到过你王子师的后边?有什么事,你县太老爷就吩咐吧!”
王允闻言,说了声“好!”。而后,看了看将晚的天色,吩咐道:“建阳,明日一早你就带人去给我把赵津擒来县衙。而后,你领着三班衙役击鼓鸣冤,痛陈其恶行。既是民不敢告官,那我们就自己告、自己判!”
丁原闻言,说了声“好”,便即下去准备了。
次日一早,丁原便即齐集了府衙内近三十人的衙役队伍,拿着大号杀威棒去擒赵津。
赵津也不是吃素的,领着手下一百来号恶奴与丁原所带的官人展开了恶斗。
最后,在丁原的带领下,以所有官人个个负伤、所有恶奴倒地不起的代价生擒了赵津。
这场百十多人的小规模殴斗,让丁原深刻理解了该如何“以少胜多”,对其以后在军旅生涯中所遇的诸多战事,都给以了极强的指导性!
擒住赵津之后,丁原大张旗鼓的回到了县衙。
丁原与赵津领人恶斗的时候,围观的百姓便已成百上千。当丁原按着先前计划,回到县衙,开始自己击鼓鸣冤时,百姓们早已将县衙围了个水泄不通。
待丁原于大堂之上,带头向王允陈诉赵津的罪行之后,百姓们终于明白――这位“嘴巴子无毛”的县太老爷是真要为他们做主了。于是,纷纷“慷慨解囊”,痛陈赵津的罪行。不到一个上午,赵津的罪行便累积了一百多条。其中,光该杀头的就有十几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