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裁定雍州(1/2)
在王成行使了刺史权力,对手下诸文臣武将进行了一番分封之后,朝廷于河东、宛城和汝南的二次赦命,也是传达到了长安。
河东交由“白波义军”掌管,宛城、汝南划归豫州!
面对朝廷如此的赦命,加之已然从雍州收归的潼关,不难看出朝廷对王成“新雍州”的遏制。
王成对于自己的赤胆忠心,却换来朝廷的猜忌,感到极为恼火,急需找人吐槽。于是,王成教人请来诸葛亮。
诸葛亮到后,王成开口问道:“军师可也知晓了朝廷对宛城、河东的赦命?”
诸葛亮闻问,点了点头。
而后,王成便即吐槽道:“我之于朝廷的忠心,天地可表,只是不知为何却空遭猜忌!”
诸葛亮闻言,并未正面作答,而是问王成道:“主公可知我这三日上任以来,都干了些什么?”
闻言,王成看看答非所问的诸葛亮,问道:“干了什么?”
诸葛亮答道:“普查军力。”
闻言,王成复问道:“普查军力?”
诸葛亮肯定的答道:“对,普查军力。主公,可知现在我雍州军力几何?”
闻言,王成摇了摇头,说道:“既是军师已然查了,便直说与我听听吧!”
于是,诸葛亮便即娓娓道来:“除在武关和?坞分别整编接收了三万人和七万人以外,我们还收编了安定的两万守军、长安的一万守军;董卓自西平逃归时,为我军所俘的两万人也是纳归新军之中;此外,杂七杂八的还收编了有一万多人;再加上天水原有的四万人马,这一战下来,我军竟达二十万之众!”
闻得“二十万”之说,王成忽然想起自己在前时“极其无奈”之时,曾有过自己纠集二十万大军“办事”的想法,不想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实。于是,王成高兴的说道:“太他妈好了,若是以后再出李?、郭汜这样的孙子,我也不用再和那帮让我窝心的诸侯联盟,自己就能办了!”
诸葛亮闻得王成之言,问道:“那主公此时可是明白朝廷为何忌惮于您了?”
闻得诸葛亮之问,王成终于想通了。
是啊,做皇帝的都想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坐在龙椅之上,谁希望手底下有个“功高震主”的“权臣”呢?你敢保证自己永远不反,但你手头上掐着足以“翻天覆地”的重兵与皇帝说,自己愿意当一辈子“顺臣”,可问哪个“天真”的皇帝会信呢?
想通之后,王成问诸葛亮道:“那你说该怎办?”
诸葛亮干脆的回道:“裁!”
闻言,王成复问道:“裁军?”
诸葛亮肯定的说道:“对,裁军!我们的势力新建,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想来现在公台先生正为手里的棺材本太少而发愁呢!为此,我们若是为了壮大军力而盲目扩军,则短时期内尚可,长远来看,必似董卓一般,难以为继!”
闻言,王成说道:“好,那你说怎么裁?”
诸葛亮胸中早已有所打算,直接说出:“虽然宛城被划归了豫州,但张济张绣叔侄已向主公表明了归附之心。故宛城已经成为雍州东去豫州,南下荆州的屏障,武关便即无需多加兵将了。为此,武关的三万人马只挑一半精壮留下,其余皆教卸甲归田。前者计夺安定之时,我发觉樊稠打的底子不错,安定守军战力尚可,现下我们与凉州韩遂交好,并州的张扬又甚无能,故安定的两万人马不动即可。董卓西遁时,我军所俘的两万人马和后来杂七杂八整编的一万多人大都是老弱病残,留下只是做数,不如全教回去务农,反倒更好一些。天水军经此一战检验,战力不俗,四万数竟可当十万之用。现在凭着我们与西凉马家的关系,马家再和羌中的关系,天水已是无忧,故在这四万人中挑五千天水子弟,发回天水,防防羌中的马匪,维护一下地方上的治安即可。其余的三万五千人当作为我们争雄天下的本钱,留于长安。而长安受降的那一万守军,多是当地富户家的子弟,皆是凭着银钱来吃皇粮,留之无用,全教他们回家即可。而?坞受降的那七万人马是董卓给咱们留下的最大遗产,随着董卓西征、东撤,又能在?坞死守数月,可见战力确是不俗。为此,选上一万年轻精壮通水性去河东,给甘宁当水师的底子;剩下的六万,一半送去陈仓,教郝昭训练;另一半留于?坞,让吕布他们一干并州将领调教,争取再训出一支如同天水军一般战力的精锐之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