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定雍州(1/2)
?坞城陷之后,最忙的莫过于马超。
马超先割了李儒之头,将李儒的无头之尸倒悬于城头。而后,马超又跑去董卓的住处,取了董卓的脑袋,号令通衢。并将董卓的肥尸拖于市曹,以火置于脐中为灯。董卓的人油灯三日不息,膏流满地。?乌城百姓凡过其旁者,无不拾石手掷、足踏其尸。不过,马超汲取了前者在长安的前车之鉴,未再于?坞大开杀戒,带着董卓和李儒的脑袋引西平军折返西平。
临行之时相送,马超下马,俯身大礼参拜王成道:“成兄在上,请再受小弟一拜。而今父亲兄弟的大仇得报,我当先提董李二贼之首回西平祭奠父兄,告报母亲和小妹及全城百姓。等过些日子,我必再提重礼,复回雍州,相谢成兄!”
闻言,王成急忙搀起马超,说道:“自家人不说两家话,你我兄弟还说什么谢不谢的,给马叔父及马家两位贤弟报仇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等过些时日,我必亲往西平去祭拜马叔父!”
马超闻言,没有再复客套,骑马引军上路。庞德与王成请了假,也随马超回西平去祭马腾。
马超走后,王成命吕布诸并州将领领天水军,抄籍?坞的董卓家产,收纳降兵。
王成则自带诸葛亮陈宫等折返长安,正所谓“大乱之后,必须大治”,王成打算与那些原董卓手下的雍州“旧”臣们商议一下,“新”雍州的建设计划。
另外一边,于安定将臂伤基本将养痊愈的韩遂,接得董卓授首的消息后,也是彻底放下心来,教旗本八骑中的成宜、马玩、梁兴、程银,都统着凉州军折返武威,自带杨秋、张横、侯选、李堪四将,往西平去祭马腾。临离安定之时,韩遂给王成发来书信,教王成速选新太守往安定主事。
接得韩遂书信之时,王成也是刚刚到得长安。面对新情况,王成急忙于刺史府议事厅召开紧急会议,商讨雍州的未来。诸葛亮、陈宫、许汜、王楷等主要谋臣皆在,钟繇等长安降臣也是列席。
众人坐定,王成开言问道:“我这人当太守都不利索,却不想被朝廷加了个刺史之职,而今教我去给雍州各郡选封太守,实是难为于我,不知各位对安定太守一职的人选,有何意见?”说是问“各位”,但王成的眼神最终却是落在陈宫和诸葛亮的身上。
通过近一年的接触了解,陈宫明白,以诸葛亮的才力,未来雍州势力的“二号人物”必是诸葛亮而非他人。尤其陈宫更加清楚,自己比王成大了近十岁,而诸葛亮却比王成小十几岁,将来的“托孤之臣”也必是诸葛亮。于是,陈宫没有摆“老资格”,没有先说话,而是看向诸葛亮。
见王成和陈宫都在看诸葛亮,其他人便也都把目光聚于诸葛亮的身上。于是,诸葛亮开言,只是说的并非“安定太守”的人选,而是说道:“成兄及各位何故看我,我于雍州不过是一外人,你们的家事还是你们自行商议为好,孔明这便告辞了!”说罢,诸葛亮便即离座起身,往议事厅外走去。
见状,王成急忙起身拽住诸葛亮,有些责怪的问道:“贤弟,你今日又是抽的什么风?快给我回来坐下!”
陈宫见王成“不解人情”,上来将诸葛亮往外推道:“孔明,你还是快走吧!你帮我家主公定了雍州,得了刺史之位,他竟是连个谢字都没有。这左一个忙右一个忙的白帮,帮到最后,就是我家主公得了天下,估计你还是个白丁!”
闻得陈宫的“提醒”之言,王成恍然大悟。“是啊,我都当上州刺史了,诸葛亮现在却还是个白丁,一天这样名不正言不顺的跟着我,真是没什么奔头!看来我不光做官不利索,做人也不大行,只知道用人,却不知交人。”于是,王成亡羊补牢,打算给诸葛亮封个大官。只是封个什么好呢?刚想到这里,王成脑袋里面忽然蹦出“军师”二字。于是,王成大喜过望,当即问诸葛亮道:“雍州既定,百废待兴。我打算聘贤弟为雍州的军师将军,代我打理雍州一切军务,凡有军中之事不得你令,即我也不可轻动。不知贤弟可愿担此职否?”
诸葛亮闻言,俯身跪倒,向王成拜道:“谢主公赐封!”
见状,王成欣喜上前,去搀诸葛亮道:“贤弟请起,这回可是有了安定太守的人选了?”
诸葛亮受得王成的相搀,却是并未起身,仍然跪在地上。王成有些不解的问道:“贤弟,这又是怎么了?”
再次看出端倪的陈宫,在一旁笑道:“主公,国事和家事乃是两码事,既已封了孔明为军师,却何故还叫人家贤弟呢?”
闻得陈宫之言,王成再悟,哈哈大笑着搀住诸葛亮道:“军师请起!”
诸葛亮闻言,笑着起身,道:“谢主公!”
而后,王成众人复又落座。之后,未及宛城再次相问,诸葛亮开言道:“对于安定太守一职,樊稠本是最佳人选。奈何其却身死李郭二贼之手。为此,必须复选一老成持重之人,担此要职,我荐程普老将军为安定太守,教原安定守将焦大为辅,不知主公和列位有何异议?”
陈宫闻言,说道:“好,程老将军确是最佳人选!”
对于“焦大”,王成并不太熟,所以闻得诸葛亮的荐言,王成异议道:“程老将军当太守确实实至名归,但这副手人选,我觉得韩当比较合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