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进驻安定(1/2)
却说我与马超引西平军在武威道口驻扎下来之后,董卓引雍州军往据。韩遂为董卓“精心”安排,带着凉州军去安定养伤。
八月十二日,凉州军到达安定,早得董卓传信的安定太守、五品中郎将、董卓之婿牛辅,教自己的“副手”樊稠,出城三十里迎接韩遂。
有些朋友可能要有疑问了,说牛辅这人也太客气了吧,怎么会出城三十里相迎呢?
这里我来说明一下,此时与其说是相迎,莫不如说是相据。前面我曾说过,安定守军本有五万人,在董卓往街亭会战马超之时,调走了三万。董卓去攻西平时,便将这三万人也一并带去了。所以现在的安定城中,只有两万守军。
虽说韩遂的苦肉计用的“到家”(掉了条胳膊!),但奈何李儒是个“小心驶得万年船”的主。面对往安定借驻的八万凉州军。李儒不想让自家的后院着火。于是,正如前者将天水降军调离前线,发往长安,收了兵器,配了锹镐,去盖房子一样,李儒今番对待这八万虽已成为“朋友”的凉州军,还是提醒董卓防上了一防。
首先,设防的第一招便是前者所说的控制口粮,只教牛辅给借驻的凉州军提供不超过三日的口粮。
有些朋友可能要问了,为何是三日之粮呢?
凉州军虽有八万,但是武威远来,不曾带得攻城器械。为此,即使韩遂起了贪图安定之念,且凉州军四倍于守城安定军的情况下,在三日之内仍然是拿不下安定的。三日之后,无粮的凉州军便会不攻自溃了。在有如此自信之下,董卓李儒认为纵是养了韩遂这只猛虎在家,也是不怕他咬人的。
有些朋友可能又要问了,那为什么不只供给一日之粮呢?那样,岂不是更加稳妥?
呵呵,一天送一次粮草!有些累吧?
其次,设防的第二招则是要将凉州军控制在警戒线以外。
三十里的距离,八万大军驰往安定,怎么也要一个时辰。若是凉州军有所异动,那么在这一个时辰里面,安定守军足以做好守城的准备。所以,樊稠被牛辅派出来三十里相迎,为的就是把凉州军据于安定城外三十里!
当经年未见的老哥们老兄弟韩遂与樊稠再次于他乡相见之时,自是少不了一番感慨,都有些泪眼朦胧。
看到韩遂少了一只臂膀,樊稠关切的问韩遂道:“贤弟,你这胳膊是怎么弄的?”
韩遂闻得樊稠如此问话,又观其颜色,心中释然,方信诸葛亮之言,樊稠并不知晓“反间计”之事!那封以樊稠名义写的书信,樊稠本人根本就不知道。于是,韩遂随便找了个理由搪塞了过去。因为诸葛亮在来安定之前,将一切事务关系进行了分析筹划。诸葛亮觉得,樊稠是一个可以争取过来的人,而筹码恰恰就在韩遂的断臂和那封假的樊稠之信上。只是这些筹码,不能上来就用,不然就不值钱了!
樊稠见韩遂不愿作答,便也没再深问,叹息道:“还好如今贤弟罢兵,不再与董侯为敌了。不然,如果你我兄弟战场相遇,真不知教愚兄如何是好了!”
韩遂摆了摆手,说道:“好了,兄长,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毕竟现在我们又到一处了,乘着我在安定养伤的这段时间,咱老哥俩好好叙叙旧,我是真想你了!”
樊稠闻言,笑道:“谁说不是呢!”而后,樊稠又继续说道:“贤弟,恕我们安定城微地窄,实驻不下你的八万大军。加之安定地界西北高、东南低,沟壑颇多,再往前行便无此处平坦宽阔了。不如你就教凉州的兄弟们,于此处驻扎,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