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计安众心(1/2)
闻得诸葛亮“将计就计”之言,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便问诸葛亮道:“董贼欲攻西平,怎会将凉州军留于雍州,必然会趋为前部,往夺西平!彼时,我们岂不是要假戏真做,自相残杀了吗?”
诸葛亮闻言,呵呵一笑,说道:“若是董卓必然会这么做的(诸葛亮的意思是我也是董卓一样的智商?这个该死的家伙!),但是好在董卓身边有能设此次反间计之人。此计毒就毒在,设计之人不想教韩叔父无恙,又怎会让凉州军回转凉州呢?若是教凉州军为前部往攻西平,一旦攻下西平,那么西平的所有权便会收还韩叔父。毕竟,凉州刺史是韩叔父而非雍州刺史董卓。为此,一旦攻打西平这件事牵扯进凉州军,那么就演变成韩叔父平乱,事成之后,朝廷必然加功韩叔父。彼时,他董卓的雍州军欲要侵占西平,便不好说话了!毕竟,他董卓现在攻打西平是举着为西平太守马腾复仇(前者董卓将马腾之死栽赃给马超和羌军。)的义旗去的。如果攻下西平之后,他董卓赖着西平不还凉州,已然十分说不过去。尤其在主人家(韩遂)还在场的情况下,那就更是硬夺了。所以,董卓将凉州军留于雍州是必然的事。”
闻言,虽觉有理,但我还是觉得诸葛亮此次“用计”有些兵行险招。于是,我将眉头皱到了一起。
诸葛亮见我仍是惴惴,便问我道:“主公知道袁绍夺了北平之后,赖着不还刘和(原幽州牧刘虞之子),致使朝廷现在把个幽州刺史的名额一直悬着,不知道给谁才好这事吧?”
我闻问,不知诸葛亮做何道理,便即只是点了点头,没有回话。
诸葛亮接着说道:“朝廷这么做,不就是难辨幽州现在到底是谁主事吗?当初他袁绍打着替刘虞报仇的幌子起兵讨伐公孙瓒,现在却罢着人家刘和的祖业不还。所以,在这件事上,他袁本初是十足的亏心的。不过,袁绍倒算聪明,把赖着北平不还这事推到了韩冀州头上,可怜胆小如鼠的韩冀州便也只能默认了。于是,袁绍倒是得了便宜还能卖乖,把自己脱得干干净净。为此,董卓身边那个足够聪明的人,绝对不会教董卓在主人在场的情况下,为抢夺他人财产的不义之事。所以,董卓一定会将凉州军留于雍州的。”
听了诸葛亮这番为董卓“设身处地”的“考虑周到”,我点了点头,觉得“将计就计”确实可行,便即随之问道:“那然后呢?”
诸葛亮闻问,一笑,说道:“董贼将凉州军留于雍州后,必然倾兵往夺西平。待西平既定,方才会抽出手来慢慢消解凉州军这股力量,从而达到彻底控制凉州的目的。我料董贼欲将凉州军留于雍州,地点必然选在离街亭最近的安定!为此,我才要夺他的安定,取他的长安。只是若使我能在后方安心用计,必教成兄和孟起兄辛苦辛苦,为我多争取一些时间!”说到这里,诸葛亮看了看我。
见状,我问道:“怎么个争取法?”
诸葛亮继续说道:“你们在西平把董卓拖得越苦,则我在后方便越轻松。”
闻听到这里,我突然问道:“等会,你的意思,是又让我去守城?操,我为什么又要加个又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