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段?当关(1/2)
因金城西边接连逢义山小径,如果金城守军见张奂的联军势大,欲要退往羌中,则必然会对已“潜往”逢义山小径阻击羌族援军的段?敢死军,形成合围之势。故而张奂将十二万攻城大军扎于金城的西门之外,教人守住通往逢义山小径的道路后,方才开始全力攻城。
攻城之时,张奂为了不给敌人过多“负隅顽抗”的机会,以便“速战速决”。张奂命令大军只是强攻西门,而放开了东、南、北三门,给金城守军以“逃生”的机会。
此外,张奂还将十二万大军分为两拨,一拨六万。白日里,张奂亲率一拨人马攻城;晚上则交由马腾带队指挥,继续给金城守军施压。
如此昼夜相攻之下,联军和金城守军都能感受到张奂势取、速取金城的决心。为此,两军也有了截然相反的表现。
联军内部自是上下一心,士气大振,欲要一鼓作气拿下金城;而感觉自己所守之城,已然成为一座孤城之后,金城守军的军心便即开始动摇。尤其是两万汉军和三万羌军的守城配置,不能教金城守军同仇敌忾。“高压”之下,七日后,金城守军便即宣告崩溃,西门告破,金城失守,三万羌军四散,两万汉军投降。
将“外敌”引入国中的“罪魁祸首”麴义侥幸得脱,从东城遁逃,往祖居平原隐姓埋名,避起事来。因当时的刑侦手段还不是十分先进,外加司法制度还有一些缺陷,所以麴义这个“卖国贼”竟然是活了下来。这教“生得伟大,死得憋屈”的护羌校尉伶征九泉之下难以瞑目的同时,也教未能“替父报仇”的马腾抱憾了一生。
然而“好人不长寿,祸害遗千年”这句古话终有些悲观的味道,毕竟祸害们是不甘于寂寞的,他们如果安生起来,不出来害人,那就称不上是“祸害”了!为此,在袁绍入主南皮之后,耐不住寂寞的麴义还是投至了袁绍麾下。
不过,正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心再于河北翻些风浪的麴义被“长江后浪”赵云刺于马下(前文“又是王成”中有所交代!),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也验证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句古话的正确性!
收复金城之后,张奂立即留下五万人戍守金城,剿灭逃散匪军。而后,张奂自引尚余战力的六万人马赶往逢义山小径。
且说在西平被汉军攻下的震惊中还未缓过神来的李文侯和北宫伯玉,在得知汉军未做什么调整,便即引军往金城方向杀来的消息之后,实在是有些措手不及。于是,二人仓促间急召了族中十万勇士,往金城进发。在逢义山小径,正遇前来阻击的段?大军。于是,两军展开激战。
本来十万对三万没什么好打的,完全就是“大人欺负小孩一样”。但利用一处山谷作为伏击点,给李文侯和北宫伯玉以“迎头痛击”之后,段?便将三万敢死军化作“一夫”在此谷口附近“当”起“关”来。为此,虽然羌族大军拥有十万“屠夫”,但是在狭小的谷口处无法施展,被段?将往中原来的去路堵了个严严实实。
然而战争终究是残酷的,汉羌两军在那处谷口“纠结”了七日之后,段?的三万敢死军战死近两万余人,而羌军也是死伤三万八千余人。
在这个“绞肉机”般的谷口里的场面,完全诠释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概念。因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举实不为兵家所推崇,所以虽然段?以两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敌人近四万人的死伤,这次阻击战却并没有以“大捷”冠名,只是被史家用“积石山战役”一笔带过。而西羌更是羞谈这次战役,因为十万人竟然被三万人打得“如此之惨”!然而这处无名山谷却记下了如此惨烈的一战,当后世之人过此山谷之时,都会听到风声之中似乎夹杂着“万人哭号”的凄厉之声!
第八日,当引着六万生力军前来救应的张奂,看到眼前的“惨状”之时,一生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也是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光凭眼前的景象,张奂便能猜到此次“阻击战”的艰苦和惨烈程度。
当已做好今日便即“马革裹尸”准备的段?,见到来援的张奂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再一次从鬼门关逃脱,而是问张奂道:“张老将军,金城可是攻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