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梨山传说(1/2)
冬日用电仍需节约,不然停电以后,会有很多“麻烦”!例如就有无法上传新章节!
前几日,单位搞心理测试,有一道题让我很纠结。
这道题题面是问:如何理解“时间成为永恒”这句话。备选答案给出三个,分别为:一、忘记了时间;二、时光一去不复返;三、时间过得很慢。
我上来一看第二个答案,一个说“永恒”,一个说“去”,感觉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便直接PASS掉,去看第一和第三个答案。
但第一个和第三个答案仍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题面和答案有些不符。没办法,我便用题面和答案造句。
第一个答案造出来的句子是“此时,我忘记了时间,它似已变为永恒。”;第三个答案造出来的句子是“此时,时间变得很慢,似乎凝固了下来。”。
于是,我选了第一个答案!但后来有人却说第二个答案是正确的,令我十分不解,但不知朋友们会做何选择?
光阴似箭,岁月蹉跎。公元172年年底,玉箩到得骊山老母宫中,一晃十年过去。十五岁的玉箩已然生得亭亭玉立,纵是那一身青灰色的道服,仍遮不住这盛开花朵的娇艳美丽。
十年中,玉箩体内的“火毒”已然尽去。且经梨山老母考察,玉箩的慧根着实不浅,故玉箩并未被梨山老母放归家中,而是留在身边,准备将来接梨山老母的“班”。
临近新年年关,一日骊山老母宫忽有贵客临门。南华仙人四处云游,恰“又”至骊山,特往宫中来与“老友”梨山老母讨“梨蕊雪露”来喝。
“梨蕊雪露”,顾名思义,就是雪水煮的梨花茶。只是这梨花却是有些与众不同,世间少有。
“骊山”之所以又称“梨山”,只因山顶有几棵老梨树。具体这几棵老梨树到底是几千岁了还是几万岁了,没人知道。传说这几棵梨树乃天地初开,女娲娘娘于此修道之时,“随意”种下的。为此,骊山便也因着这几棵神树被称为梨山。不知何时,在这几棵老梨树旁建起了一座“老母宫”,四时祭奉女娲娘娘。
初时,“老母宫”因山高宫远,所以香火并不旺盛,宫中的道姑们生活较为贫寒。每逢秋日都要将那几颗千年老梨上的果实取下,往城中变卖,方才能度过香火更加稀疏的冬季。教道姑们在入冬以前,可以添上一件冬衣。
却说有一年秋上,几棵千年老梨欠收,未曾结得如往年一样多的果实,卖得的银钱比往年少了些。为此,“老母宫”便少买了一些过冬用的火炭,且道姑们每日的斋菜斋饭也减了些量。然而恰逢那年冬天极冷,在吃不饱又住不暖的情况下,“老母宫”中死了两个小尼姑。
其实封建社会里,莫说是尼姑庵里死上两个小尼姑,就是皇家大院里死上两个公主也是不值一提的。但为了引出接下来的事情,所以我才要提一提这“不值一提”的事。
两个小尼姑死后,饭尚不能吃饱的情况下,哪里有钱给她们置买棺椁。无奈之下,当时的宫主,即当时的梨山老母,便只能教道姑们在几棵千年老梨树下,挖了两个坑,随便的将两个小尼姑的尸体给埋了。只希望两个小尼姑以身化泥,能够让老梨树来年多产些梨子,莫再出现冻死饿死人的情况了。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在树下埋人呢?我前边说了那年冬天极冷,冻土成石,平常的地上根本是挖不出坑来的。但因树木连接地气,树根周围的土并不会冻实,还算好挖。所以道姑们在梨树周围挖坑埋人,除了希望小尼姑化肥滋养土地之外,就是因为“好挖”这个原因。后来,道姑们的举动被人们称为“梨子树下埋死人”。但是,这个说法不知道在哪个朝代开始,被传成了“李子树下埋死人”,一直至今。
且说两个小尼姑死后,“老母宫”好歹是熬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自冬雪融化之后,“老母宫”方圆百里的地域内自二月始便即开始打雷,且常常一连阴上几天,但至五月却是一滴雨都没有下。在这种情况下,地里的麦苗还不足尺高,就莫说打结成穗了。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指天吃饭的老百姓们知道,今年地里将颗粒无收。当地的地方官自然也知道,一场灾荒在即,不知又要有多少生灵涂炭。
于是,在自救无方的情况下,地方官只能带着老百姓们开始往属地内的庙中烧香拜佛,祈天求雨。但是大庙小庙都烧遍了,天仍是阴,雷也照样打,就是不下雨。地方官无奈了,百姓们傻眼了,他们都明白,这是“天怒”,是要“天亡我也”了!
然而茶不思饭不想寝亦难安的地方官在偶尔睡着的时候,竟得了一梦,梦中有两个小道姑来找自己说话。
地方官便问两个小道姑道:“不知二位仙童驾到,有何见教?”
两个小道姑不无埋怨的说道:“你这官当真糊涂,为了求雨四处拜祭,怎的却不来我家祖师宫中?”
地方官细思自己该拜的都拜过了,该祭的也都祭过了,有些惊讶的问道:“但不知二位仙童仙居何处,祖师为谁?”
两个小道姑答道:“我家祖师乃是骊山老母宫中的女娲娘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