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师从梨山(1/2)
莫闲清来莫闲淡,
生活本就柴米盐,
君若驻足观一眼,
不枉老夫闲扯蛋!
相信看完了上一章,很多聪明的朋友,抑或读多了、听多了小说的朋友们,便已然猜到了龙先和玉箩的真实身份。对,没错,龙先叫姜龙先,是老羌王的儿子;玉箩叫姜玉箩,又称玉箩公主,是老羌王的女儿。龙先长玉箩两岁,故龙先为“兄”,玉箩为“弟”。
玉箩公主自小聪明伶俐,且身体一直极好,但长到五岁之上,突然得了一种怪病,低烧不退,常睡不醒。这让当时的老羌王夫妇十分“纠结”,四处张贴榜文,遍寻羌中的巫医神助为女儿治病祈福,然而皆是无用。就在老羌王夫妇认为自己的女儿已然无救的时候,由中原来了一位“仙姑”揭了榜文,欲替玉箩公主治病。
虽然出家人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作为本能,老羌王夫妇还是对这位揭了榜文的“中原道姑”加了些“提防”。在让这名“仙姑”给玉箩公主治病之前,老羌王夫妇还是警惕性的对“仙姑”询问了一番。
老羌王先问道:“敢问仙姑自何处而来?”
“仙姑”答道:“贫尼自中原骊山而来。”
老羌王又问道:“但不知仙姑此来羌中却为何事?”
“仙姑”答道:“前些时,有一道友往我宫中闲坐,说我于羌中有一段师徒情缘,可得遇将来传我衣钵之人。因这位道友料事极准,故我便问其如何寻到这个未曾谋面的徒弟。其只教我即来羌中,见得官家榜文揭了之后,就可见到我那位徒弟了。而今,到得羌中,便即揭得王上救女的榜文,想来我那未曾谋面的徒弟便是贵国的公主了!待我把公主的病治好,还望王上将此女舍我,教我带回宫中调教,将来也好传我衣钵。”
老羌王听“仙姑”之言玄之又玄,有些将信将疑。不过,正所谓“有病乱投医”,现在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老羌王便即说道:“那还请仙姑快快救命吧!”老羌王此处留了一手,只请“救命”,未说“救命”之后,到底是“舍女”,还是“不舍女”。
“仙姑”慧根何等高明,闻得老羌王含混的答复,微微露出一丝笑意,便随老羌王夫妇往玉箩公主的卧帐而来。
到得玉箩公主的卧帐,进至榻前,只见玉箩双目紧闭,貌似睡去。只是双颊绯红,入手发烫,方知乃是在病中,而非普通的睡着。
“仙姑”见玉箩面目齐整,天生丽质,清秀可人,便即点了点头,觉得就从长相上来说,将来此女倒是可以传得自己衣钵(晕死,当“尼姑头”还得长的漂亮,真是没地说理去!)。而后,“仙姑”给玉箩把了把脉,便即转头,欲对老羌王说话。
未想羌王后却是抢言道:“仙姑,我家箩儿可还有救?”
“仙姑”笑笑,说道:“当然有救,将来其还要传我衣钵!”
羌王后闻言大喜,老羌王则道:“但不知我家箩儿这是何症?”
“仙姑”答道:“我们中原之人常常将女儿家比作水,故而女性体质属阴。然而小公主却是与常人不同,体质属阳。小公主若是生在寻常百姓家倒也无甚大碍,只因生在这帝王富贵之家,自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想来王上王后为使小公主健健康康、茁壮成长,必然还要时不时的给其进些补品。然而玉食补品多为阳盛之物,小公主身属阳性,按我们道家阴阳调和之理,应多食用些温凉之物才好。不想你们这做父母的本是好意,反倒让其体内阳气过剩,积蓄起了火毒。兼且锦衣蔽体,不能教这火毒四散,故而积蓄至今,方才生出病来。”
老羌王夫妇闻言,点了点头,羌王后急忙问道:“但不知需吃何良药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