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扩张 第十九节 刘府四(1/2)
看看眼下的情形,小儿子虽然年幼,如今锋芒渐露,已经有了神童之誉,将来若是出仕还好,如果不走仕途,心中不服长大之后难说会不会与大儿子争家主之位。如果按照星羽这种做法,看来真有避免兄弟相争的可能,于是便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开口笑道:“那么,你要多少股份?”
这下轮到星羽发愣了:对呀,具体的股份该怎么算呢?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星羽并没有从事过具体的生意,而且这段时间,后院的花费,小孩子折腾的那些不算,雇匠人、买材料,全是通过尚炯的名义从府里支的钱,到底花了多少,星羽也不知道。
刘源看出小儿子全无半点计算开支的念头,开口道:“整治这个后院迄今为止已经花了一百二十多贯,不算尚炯那边花的,就以一百二十贯为准,家里再拿出三百贯,占一半的股份,另外一半算你的,一起经营这个水钟。”他说的时候不禁微感得意:再怎么是神童,年龄摆在那里,生活历练的差距还是没法弥补,生姜还是老的辣啊!当然,既是为了帮儿子开路,刘源肯定不会借自己的优势沾便宜,反而提出了一个相当优越的合作条件。
星羽大感面上无光,点头应允之后,突然心有感触道:“嗯,说到这个帐目的话,我有一个复式记帐的想法,不如情父亲参详一下。”接着便把借贷法复式记帐的基本原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以及不同帐户类型借贷的含义大致说了一遍。刘源开始还没在意,等听到后来,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个借贷法复式记帐是一种非常严谨的记帐方法,与通常使用的流水帐比起来,优劣暂时他还判断不出,但方法的设计,却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形成的。儿子就算是神童,难道能神到这个地步?他一脸惊异的看着星羽,星羽把复式记帐的原理说完,看到父亲似乎还不清楚,不好意思道:“这个方法我也是乱翻先生的书堆时,不知在哪一本书里看到的(这却不是星羽有意欺瞒父亲,在他印象里这个方法确实是自己从书上看来的。至于是从哪里找的书却想不起来,但以他的人生经历推算,只能是陈平先生的藏书了)。当时也没留心,记得含含糊糊,现在要说,也只有这么多了,其实孩儿懂的也不太透彻。那本书急切间找不到,要不,我把能记得的写下来,父亲再请几个积年的帐房先生参详参详,看看如何用法。”刘源这才释怀,拿了星羽写的东西回去研究--他自己就会记帐算帐。
星羽不懂生意经,被父亲问住甚感脸上无光,此后便第一次认认真真的经营一项生意。他当然不可能亲自出马去做事,但在家里对改进一下设计还是挺上心的。以前一项设计只要实现了功能,星羽就会抛在一边,最多让匠人们自己去发挥,这次星羽可是精益求精,把水钟的设计改了又改,使用的机件更加精细,建造的水钟也越来越小,还采用标准化的工作制度和系统工程,使水钟的重要机件统一起来,大大缩短了建造时间,降低了成本。后来星羽得知苏颂早就建造过世界上第一架水力驱动的计时钟,整个钟有两层楼那么高,因为太大无法走入千家万户,更是组织匠人投入水钟的小型化的工作中,尽量扩大水钟的适用范围。与此同时,刘源在水钟上投了钱,自然利用刘氏的商业网络向泉州富户推荐水钟,甚至带人来自家后院参观。众人惊奇,纷纷向刘源询问定货。刘源也是做生意的老手,即使没有星羽提供详细的建造成本,根据这些天的花费,也能估算个**不离十。他给众人要的价钱倒是挺合理,没想着把水钟做成一种暴利的产品。但星羽不断改进设计,还有那些匠人越做越熟练,每次的建造成本已经降低了很多--水钟只能一个一个去各家去建,严格说每次建造的都不完全相同--其实获利颇丰。
有了钱,星羽在后院大展拳脚,更是通过父亲(如今不需要再借用尚炯的名义了)继续搜罗来不少在手工制作上的能工巧匠。他在水钟上的一半股份也不断的分发出去,很快只剩下十分之一。刘源曾经很不理解,等水钟在泉州风行开,有几个大商家来刘府挖人的时候,他才算认识到儿子的远见卓识:那些核心的工匠拿了星羽的股份,早就和刘氏的利益紧密相连,任别家出多高的工钱也挖不走。这一招虽说没什么难懂,能想到的也绝不止星羽一个,但能把这个方法用的这么义无反顾的,算上泉州那些根基深厚的大家族,竟然只有星羽。即使有了星羽的例子,其他人在把股份分给外姓人(不论此人在家族生意里的作用如何重要)的事情上,仍然是瞻前顾后犹犹豫豫的。
除了继续在后院召集匠人修熔炉做试验记录总结经验教训,星羽还做了一件让很多人迷惑不解的事情:大量收留流浪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