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有朋自远方来(中)(1/2)
广州黄埔造船厂前身是外国人于1851年开办的小船厂,主要的业务是修船,在几年前南洋大兴洋务的时候,这个小船厂就被左唯湘买了下来,经过南洋和文彦轩的联合投资,这个官商合营的大秦朝第一个大型综合性造船基地也就诞生了。
不过在黄埔造船诞生的前几年里,别说造船也,就是修船业务也基本停止了,倒不是说这是个皮包公司,主要是当时的黄埔造船厂机械落后、工人和工程师严重不足,再加上场地狭小根本就没有造船能力。所以几年来一直都是忙于扩建工作。
到了1892年随着扩建一期工程的基本完工,黄埔造船厂也总算可以开始造船业务了。不过这个开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工厂机械设备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在人的问题,黄埔造船厂又被卡住了,那时候黄埔别说熟练的造船工人,就是入门级的新手都没有几个,靠这些半桶水根本别想造船。
对此不管是左唯湘、文彦轩还是英德两国的顾问团都没有什么好办法,人才这东西又不是说一年两年随便找几个人学学就OK的,没有现代教育的基础、没有熟练的老师傅谆谆教导、没有高水准的实习场所好好锻炼,想一夜成才那简直是白日做梦。
工业基础,什么是工业基础?工业基础不是你有多少机器有多少工厂,而是扎实的教育基础和一代一代老师傅的经验积累,以为有点机床有点工厂就可以人五人六的大言不惭的宣称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以为只要有了机器随便找几个人想造什么就造什么?以为一个国家只要有那么几个拔尖的牛人就可以无所不能?
对不起,就两字——扯淡!
机器再好也要人去操作、牛人再厉害也不可能把研发、设计、制造一肩挑,正所谓术业有专攻,牛人们最多解决大方向的问题,至于下面的细节,那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工作、也不是一年两年的经验积累就可以解决的。说句最实在的话,一项设计再好,但基层的技术工人们却因为素质太差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废品率极高,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故事。所以对于南洋来说想要造船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一个是走出去,另一个就是请进来了。
走出去早就做了,几年以前南北两洋就不断的派出了大批留学生,所不同的是北洋方面侧重于培养军事人才,而南洋则侧重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看起来南洋是稍微比北洋目光长远一点,但和东边的恶邻日本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日本人学的更彻底,他们照搬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准备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而这也是后来这个令人烦躁的矮子国过能不断找麻烦的根本原因。
这是走出去,至于请进来南北两洋也都在做,只不过做的目的还是太功利了一点,不管是英国顾问团也好,德国顾问团也罢,他们都是军人,培育的对象也还是军人。对于普及西方的科学知识开启中国的民智作用实在是有限。所以现在广州黄埔造船厂一期工程竣工后,南洋就陷入了有米无巧妇的尴尬境地,不得已他们也只能再次临时抱佛脚。
而这个临时的救火队员就是谢依华了,虽然这位仁兄还太年轻而且也没有多少实际的造船经验,说到底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不过愣头青也有愣头青的优点不是,年轻人思维活跃不会拘泥于传统,年轻人敢想敢做更具有开创精神,更何况他这个愣头青并不是对造船一无所知两眼一抹黑的纯粹初哥,好歹也是经过西方教育体系一步一步选拔出来的人才,欠缺的只是经验罢了。
更何况现在南洋准备上马的舰船也不是什么技术含量特别高的大型战舰,从无到有从易到难,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解决质量问题,一步一个脚印一切从头开始。
“我们准备造什么船?”李俊荷兴奋的问道。
费希尔笑了笑示意谢依华来回答,谢依华清清嗓子说道:“先造两百吨和六百吨级的炮舰。”
李俊荷有些失望的问道:“就是现在的南字号和粤字号炮舰?”
谢依华点了点头,南字号炮舰就是李俊荷曾指挥过的“南瑞”号的同级舰,而粤字号则更小些,一般只装三座双联装76毫米火炮或者三门单管102毫米火炮,都属于近海巡逻艇一类的小船。
“年轻人,路要一步一步走,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费希尔听出了李俊荷语气中的失望和急进,他敲打道:“就是这些小船,以黄埔造船厂现有的技术力量都不见得容易,强大的海军是需要时间和底蕴的,一步登天没有什么好处。”
“是,校长。”李俊荷同意了费希尔的说法,但还是有些不甘心:“我只是觉得那么大一号和二号船台就造这点大的小船太浪费了!”
费希尔笑了,说:“我也觉得浪费,所以我额外建议你们的南洋大臣多建了一艘大船。”
李俊荷急切的问:“什么大船?是巡洋舰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