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进 城(1/2)
果然,这场比试真是激烈,小比试、大比试下来,竟然都打成了平手,只好等到总比试时一决高下了。.在总比试前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少爷们异常认真地准备着,着实让那些老爷们高兴的不得了。到了总比试这天,背诗、算数下来是平分秋色,只有通过比大字写的好赖定输赢。可就在评判前的一段时间,却出了乱子。
原来,参加比试的少爷争着给做评判的先生们敬茶水,结果,你争我抢,竟将放在案几上的用来比试的大字全给弄湿了。要知道当时学生写字用的都是麻头纸,见水就糟。这些孩子便开始互相埋怨,这个说我写大字费了心思,稳拿第一,哪个说自己写大字下了苦功定能夺魁,争着争着便扭打起来,比试场里一团糟,那还比的了,只好草草收场了事。
纸里包不住火,时间长了,大人知道了总比试那天发生的事是陆逊出主意搞出来的。原来,陆金宝、陆元宝按照陆逊的主意,去熏呼那几个富人家的孩子,那几个孩子知道惹不起人家,只有听他们的一起找陆逊。
陆逊就对他们说:“你们比试谁输了都没有好果子吃,准吃瓜落是不是?”
这些少爷说:“那自然。”
陆逊说:“你们要想不吃瓜落就按我安置的去做,听不听。”
有陆金宝、陆元宝压阵,在场的那敢不听。就按照陆逊的安置,后三场比试让陆金宝、陆元宝和几个成绩不好的孩子胜出,这样六场比试这些少爷们打了个平手,这当中让陆金宝、陆元宝和几个成绩不好的孩子给评判大字的先生敬茶水,表面上是尊敬先生,让别的孩子认为敬茶水能得好成绩,到总比试时都抢着去敬茶水,这时故意弄撒茶水,将大字纸都湿了,然后假装互相指责扭打在一起,把场面搞乱,这样就比试不下去了。结果一切都按照陆逊安置进行,比试不了了之了。对那些老爷来说重要的是保住了面子,更重要的是不用破财,也就不在追究了,一来二去全村都知道了,都夸陆逊聪明。
陆逊退学后,除了帮家里干些家务外,他最主要的活儿就是去拾干柴,与穷人家的小伙伴一起去挖野菜。由于他们村地处丘陵地带,荒山野岭多的是,加上他肯动脑筋,所以每次都是他挖的野菜最多,因此,小伙伴们都愿意和他一块挖野菜。日子虽然苦,但小陆逊也很快乐,和小伙伴们上山套野兔逮山鸡,上树摘野果,下河沟小蹊摸鱼虾,苦中有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力气的增大,开始能打柴了,除了够家里用为,多余的到二十多里的徐家镇买钱,补贴家用。最奇的是陆逊每次上山都背一代土,从不间断,到了他十三岁那年的秋天,他叫上一家人去收庄稼,可家里的那点地早收了,还去那收庄稼呀。
他爹娘和姐姐不知道咋回事,也扭不过他,只有跟着陆逊走了六七里来到一座荒山下,又爬到半山坡,这时再看,一家人又惊又喜,原来山坡上有大大小小十来片地,加起来有一亩多,地里都种着苞米,一看就知道收成不错。
一家人这才明白陆逊为啥上山总要背代土,可那来的种子和咋浇水呢?就问陆逊,陆逊说:“我没有和家里说,我到镇里去买柴,一来二去就和那些店铺的人混熟了,就求人家给找些零活,挣钱买种子,终于在今年种秋前攒够了买种子的钱”。浇水就更难不住他了,他在附近挖了许多小坑存雨水,虽不能满足,可也能顶一阵子。陆家凭空多得了几百斤粮食,那能不高兴,家里的生活一下宽松了不少,家里在也不象往年那么紧张了。
到了陆逊十四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一切。
这年,媒婆给陆逊的姐姐陆小凤说了个婆家的,婆家是邻村青石岭的,姓张,男人叫张定山,女婿叫张连生。这张定山做些贩卖山货营生,,由于读过两年私塾,脑子也灵活,后来在新县县城里开了个店铺。
一次,亲家公张定山进山购货,正好路过陆家坡,顺便到亲家看望。张定山读过两年私塾,很尊重教过私塾的陆正德,两亲家想见自然高兴。
张定山一见到陆逊,就喜欢上他了,当他得知陆逊半途退学,很觉可惜,便对陆正德说:“陆先生,我有个不请之请,望你能够同意。”
陆正德说:“亲家公,有什么事尽管说。”
张定山说:“大侄子聪明伶俐,不上学实在可惜,现在成立办了新学,我想带大侄子到县城读书,你可愿意?”
陆正德一听,叹了一口气面有难色道:“不怕亲家公笑话,家里实在供管不起呀。”
张定山说:“这你不用做难,现在我店里正好缺人手,让大侄子到我那去帮工,请别人一样花钱,大侄子到了我那一来可以给我帮帮忙,二来可以上学,两不耽误,你舍得不?”
陆正德想了想后对张定山说:“又要让亲家破费了。”
张定山说:“咱都是亲家了,还那么客气,你要同意,我今天就带大侄子走。”
陆正德见亲家这么说,不好再推辞,只好同意。
陆逊要进城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