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奇怪植物(1/2)
——金灿灿的阳光像一支支金箭从虚空中倾泻而下让那些悬崖、雪峰的阴影部分明亮而热烈起来。而眼前瞬间便是金芒芒一片!
自从到达青藏高原这样的风景变化对于正在向上攀爬的这支队伍来说已经司空见惯再也激不起当初的惊讶和漏*点来了。
“大家快戴上墨镜小心得雪盲症!”富有野外经验的张芝还是大声叫道。安全第一这是野外考察的不二法则。张芝5o多岁是这支野外考察队的队长而身前身后共12位年轻的小伙、姑娘都是他的得意门生4位博士7位硕士1位本科生。
“这可是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5oo米高度的一处山坡从天空中穿越而来的阳光紫外线特别强烈这半年来可苦了这些平时爱美爱打扮的姑娘了。”张芝心里想着随即大声喊道:“大家快点!我们争取两天内把上面的环形山谷考察完毕后天下山修整一天然后我们移师珠峰。”
“好嘞!加油!”几个小伙子应声答道。一听说珠峰队伍的情绪高涨起来。珠峰就在他们身边5o公里处那可是野外考察与探险者们梦寐以求的圣地呢。
张芝不但是这支考察队的队长而且是长者。在海拔55oo米的高度张芝还有如此兴致不是因为他的身体有多好而是因为所有的行李、工具、标本都由年轻人背着。当然这是年轻人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导师的关心和爱戴。
张芝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地质科学家对地质成因以及地形、地貌等有非常深刻的研究。这支考察队是他通过中国科学院一手搞到的项目全称叫“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生存环境野外考察队”考察的目标就是高海拔地区生物的野外生存环境。严格地说这是地质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项目在这僧多粥手的年代可是任何一位科学研究者的抢手货呢。
“教授你看!”走在最前面的小伙子突然说道。
富有野外考察经验的人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有重大现。张芝循声望去说话的小伙子名叫罗轹是地质大学的大四学生属于考察队的“后勤”人员。所谓后勤人员是指在考察活动中不带有任何研究课题连名义上的研究助手都算不上但实际上起着助手作用的人员。而罗轹能参加这次青藏高原的野外考察活动也是张芝特意安排的因为张芝觉得这个小伙子聪明、好学还特别踏实当然还有一种不为其他考察队员所知的原因罗轹的家庭非常贫穷这种野外考察补助比较高顺便让罗轹挣些生活费。
罗轹身高1米67处于“二等残废”向“三等残废”过度的身高不过已经22岁的罗洛向上展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罗轹的脸算是那种比较清秀也比较经得起看的脸形但仔细一想他的这种脸世界上太多也太平常在中国人中就更多了经常有人说起“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的那种长相就是罗轹的写照。罗轹的眼睛不大不小有些神韵但也是普通学生的那种大校园里一抓一大把;眉毛比较自然而且浓密算是不错的一道装饰;其他的都属于非常平常的搭配整个一幅“平易近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形象!
本书的主角罗轹就以这样非常平凡的形象“悲惨”地登场了!
“啊!那是什么?是雪莲吗?”一个女孩轻声地尖叫起来。说她是女孩这是老枪有些失水准因为这个叫王永惠的女人已经硕士毕业不过她的“尖叫”表明她永远都是个女孩。
“尖叫”是女人特有的权利只不过这时候的“尖叫”是低低的轻轻的因为谁都知道在这银白色的世界高声地说话或尖叫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雪崩。
13个人围在了那道数十米高的冰墙前罗轹现的植物就在十多米高的地方像一株三叶草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红红的叶片上正向外散着淡淡的红色光雾在银白色的冰壁上煞是好看。
“上去个人把它摘下来!”张芝出命令。张芝没有见过这种植物但采摘下来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前面几个人迅放下背包从中拿出冰钻机(专门在冰层上打洞的小型电动机器)、套绳、錾子(石匠用具的一种可插进冰钻机打出的洞里当脚梯用)、锤子、标本盒等工具随即一阵“哒哒哒”的钻机声响起冰渣四溅!
张芝的考察队并不从这冰墙上通过而是要顺从冰墙从右边而去他们要去的地方是一个环形山谷此行考察的目的地该地四面环山中间是个深谷而四面的雪峰平均高度在海拔7ooo米以上。他们要去的地方是环形山谷最低的一个谷口但海拔也在6ooo米以上所以从这儿往上路程也就不远了。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测算这个环形山谷呈很奇特的椭圆形像一个标准运动场。前几天在询问山脚下的老乡时一位老者说他年轻时曾到了环形山谷的环形山上本想下去看看但深不见底的山谷和陡峭的冰崖最终让他放弃了一探谷底的想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