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心静求远(1/2)
第269章心静求远
张建成回国后不久。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有关世界首富张建成投资的文章,文章里面特别指出了一些张建成的投资,这些投资并不为大众所知,其中包括张建成已经投资超过十五亿美元迪拜的房地产的消息。
这篇文章报道之后,将张建成再次推到了舆论的浪尖,一些所谓聪明的人心里有了新的投资计划,其中不少人打算投资迪拜的房地产,毕竟迪拜的投资环境不错,还有张建成这个世界富豪看好迪拜的房地产,使得2004年最后一个季度,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涌入迪拜的房地产,进一步推动了迪拜的房价。
见到迪拜的房间猛涨,张建成心里当然偷着笑了,如果他现在把投资迪拜房地产的资金撤出来,至少可以获利二十亿美元,而他投资迪拜房地产的资金总额不过十二亿美元,并不是那篇文章所说的十五亿美元。
张建成觉得未来两年内,迪拜房价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所以,他也不急着撤资,甚至还决定增加了三亿美元的投资。投资总金额达到十五亿美元之后。张建成开始停止投资了,他初步打算2006年年初的时候,开始套现一部分资金,2006年末,将投资迪拜房地产的资金全部撤回,预计十五亿美元的投资,将可以得到超过四十亿美元的回报。
回国后,张建成抽了一些时间,好好陪三个老婆,还有三个子女。
十月下旬,张建成乘坐飞机来到四川成都,在成都待了两天,签订了几个投资项目,之后,他乘坐直升飞机去汶川北川等地参观。
自从张建成决定在汶川等地投资盖建防震等级达到八级的商品房后,他成立了一个房地产公司——川家房地产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到了五十亿元,截至目前为止,他在四川的资金超过了六十元,当然,房子盖好之后,也出售掉一部分。
虽然,如今中国大城市的房价猛涨,不过,四川的一些县城房价还是很低的,张建成投资盖建防震等级高的房子,可以说。根本没有利润,甚至有些房子还是亏本卖的,不过,也没有亏多少。
除了在汶川等小城市盖建商品房外,张建成的父亲张国庆也没有闲着,在他的影响下,中央政府和四川政府拨了一笔专项资金,扶助四川的农民拆到危房,盖建新房子,丽华慈善基金会也参与其中,承担了三分之一的资金。
截至2004年10月30日,已经有近五千的农民申请了危房拆建专项援助资金,发放的资金总额达到了六千万,平均每户援助资金超过一万元。
事实上,危房拆建专项援助资金并不是很好拿的,申请人盖建的新房要具备一定的防震等级,这样也加重了农民盖建新房的成本,可以说,得到援助资金后,盖建新房的成本并没有降低,甚至增高了一些。不过,绝大部分农民愿意申请领取这笔资金,毕竟房子质量好一点,也是实惠自己。
这次,张建成在四川待了十二天的时间,行程安排的很满,虽然有些累,不过,他心里很高兴,他知道在自己的努力下,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可以减少很多损失。
离开四川的时候,张建成没有直接回银海,而是乘坐飞机前往北京。
张国庆很清楚,自己早晚要退下来,人走茶凉,这也不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儿子是世界首富,但是,儿子依旧需要政界方面的依靠,事实上,世界上绝大部分富豪都有政界盟友。
11月8日下午,张建成来到北京后,刘丽华坐车来到机场迎接他。
张建成见到母亲后,笑呵呵说道:“老妈,你怎么亲自来了,叫司机来接我就行了。”
“今天我没事才过来接你的,如果有事的话,我才懒的来呢。”
张建成灿灿一笑。问道:“我住的房间收拾好了没有呢?”
“收拾好了!好了,我们先别聊了,回去后再聊。”
在路上,张建成和刘丽华唠了一些家常,感觉时间过得特别的快,每过多久,司机就把车开到楼下了。
到了父母在北京住的地方,张建成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后,打量了一下客厅的布置。
“你又不是没有来过,布置也没有边,有好看的呢?”
“呵呵,虽然不是很豪华,不过,感觉很温馨,有家的感觉!”
刘丽华微微一笑,问道:“要不要喝水呢?”
“不渴!”
“不渴的话,那就吃个苹果。”刘丽华指着茶几上的苹果说道。
“行!老妈,我给你也削个苹果吧。”
张建成削了一个苹果后,递给母亲,说道:“你先吃,我在削一个。”
不会儿,张建成有削好了一个苹果,边吃苹果边问道:“妈。老爸时候回来呢?”
“中午,他和我说,五点左右回家。待会儿,我烧几个小菜,在家里吃。”
张建成微笑点了点头,问道:“你知道老爸让我和哪些人交朋友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知道。”刘丽华站了起来,“你跟我到书房来吧。”
到了书房后,刘丽华从抽屉里面拿出一个文件袋,递给儿子,微笑说道:“你爸准备的资料,你好好看看……”
打开文件袋。张建成见到了十几份装订成册的文件,仔细翻看了起来,发现每份文件详细介绍一个人,这些人的年龄都在二十岁至四十岁之间,这些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出生政治世家,说白了就是有靠山,除了有靠山之外,这些人的自身能力也很不错,都是张国庆认为值得结交的朋友。
张建成知道和一个拥有政界背景的人成为朋友,也就是和对方的关系网搭上了关系。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官本位”文化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有位历史学家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不是封建主义,二不是资本主义,三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官僚主义”。这位老兄的说法尽管有失偏颇,但官僚主义在中国确然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的。
所谓“官本位”,是指这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的,官大的社会价值高,官小的身价自然小,与官不相干的职业则比照“官”来定位各自的价值。如工程师相当于正科级;教授则相当于正县级……
中国的“官本位”文化起源于秦王朝。秦王朝的创始人嬴政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把权力集中到中央,在全国废除王侯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各级官吏来治理整个国家。自此“官吏”就是权力的象征,权力能够带来财富和地位,因此官吏成为社会最尊贵的阶层。
“官本位”因为科举制度而走向兴盛。科举制度是专门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对象是全体知识分子。在任何国家,知识分子都应该是社会精英,当这个“精英集团”的最高目标是如何考官和如何当官时,“官本位”文化就主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王朝,定制于唐王朝,到宋王朝时才成为一种倍受尊重的制度。因此“官本位”文化在宋王朝时才由兴盛走向成熟。
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靠武人策动的兵变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又一次“陈桥式兵变”,赵匡胤大量任用文官,来限止武将的权力,同时扩大官吏数目,利用官吏的互相牵掣来防止某个将官集聚到可以威胁帝王的巨大权力。结果官吏的数量成倍膨胀。
“官本位”文化在明王朝时走向了极端。
明王朝以前。社会价值除了以官来定位外,才能也能部分决定社会价值。
一个人的音乐、绘画、书法才能,尤其是文学才能如果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即使他没有当官,依旧能够得到社会的部分尊重和认同,有些拒绝当官的隐士甚至于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这种例外到了明王朝时就永远成为历史,开国皇帝朱元璋竟然野蛮且愚蠢到不准人当“隐士”,否则就要杀头!社会的各个细胞自此被“官僚主义”普遍并彻底地浸润。
张建成觉得“官本位”文化与现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官本位”文化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文明进步不能并存,要想彻底现代化就必须彻底根除“官本位”文化。
不过,张建成也很清楚,官本位的阴魂在现代中国无处不在,在近期还有泛滥成灾的趋势,想要根除并不是易事,需要很久的时间。
官本位阴魂不散的原因有很多,或许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太长,“官本位”文化流恶难尽;或许是现代化**不够彻底的原因……
“官本位”文化之所以有如引强大深厚的影响力,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官吏享有的特权太多,过着比普通公民舒适得多的生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