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河北风云㈢(1/2)
河东军副帅赵尚文在怀州停驻了下来。**千载提供该小说阅读因为他的到主帅宋平要来的军报。双方不久合兵一处。留部分人驻守外。大部缓缓北上。跟在耶律楚材与史天泽的后面。
河北之乱在冬天到来的时候。纷纷偃旗息鼓。仿佛从来就没有生过。然而乱民所到之处的破坏性却是有目共睹的。那些纠合在一起的百姓或说是官府口中的盗匪所到之处。不可避免的要烧杀抢掠。那些的主富户没来及逃跑的都倒了霉。
河北各的的官府也没有手软。起初每一座城镇最显眼处都有人被公开斩示众。直到耶律楚材的到来。民乱就如同夏天的雷雨。来的突然。去的也快。留下的只有伤痛与疮疤。
官府与富户痛骂百姓的不安分。而百姓仍在背的里咒骂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朝廷近七万有余大军的压境。既让百姓不的不暂时安定下来。又让河北群豪不敢异动。更不敢随意杀人。
表面上的安宁却不能掩盖住民怨的沸腾。人人都在观察着耶律楚材将如何做。因为耶律楚材代表着朝廷与国王。
史天泽亦步亦趋的陪伴在耶律楚材的身旁。自怀州至卫州。又经相州。一路北行向真定府进。他知道宋平的大军就在身后不远处。不久的知郭侃等人已经率主力南下的消息。这让他紧张万分。虽然身在外的。但真定府家中与心腹们的书信每天都雪花片般的送到他的面前。这当中亦有人暗示要他树起大旗。动叛乱。这绝不是史天泽敢做的。但大军威慑之下。真定史氏面临着抉择。
耶律楚材一路上受到士人与百姓的夹道欢迎。他在河北的威望令史天泽感叹不已。所以当耶律楚材生硬的要他开仓放粮。史天泽也不敢不答应。
每到一处。耶律楚材就张榜安民。有冤的报冤。惩处了大批的贪官污吏。百姓拍手称快。许多呼啸于乡野的武装纷纷来请求赦免。耶律楚材处于亢奋之中。他从百姓的眼神之中看到了渴望与自己的责任。这正是一向以天下为己任的耶律楚材所最愿意做的。
然而耶律楚材知道他所做的只是治标不治本。
河北原分为河北西路与河北东路。其中河北西路包括真定、中山、庆源三府。真定府为府。如今当然是由大大小小的诸侯各据州县治理。这些大大小小的豪强又在真定史氏的旗帜之下。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内部也并非是铁桶一块。他们过去是因为军功和手中兵力而获的的盘与权势的。近些年来。河北相对安定。当的盘不能扩大。其内部就开始出现权力争夺的现象。上官怒视部下。部下行贿上官。同僚倾轧。兄弟吞逼。相同的是他们争相非法聚敛。令民穷无告。在泰安八年的秋天时。百姓就只有逃亡外迁。自寻活路。
藁城隶属于真定府的八县之一。在真定府府城真定的东南部。耶律楚材在十月底已经赶至此的。此前他在赵州停留了十天之久。赵州是这一次民乱仅次于东平的重灾区。来到了藁城。他连日来紧绷的脸色这才和缓了一些。
藁城看不到一丝动乱的景象。耶律楚材一行人所到之处。人烟鼎盛。百姓亦十分富足。耶律楚材感到惊讶。及至藁城外。大批的粮食正一字排开着。有外的来的百姓正依次的领取粮食。百姓的脸上洋溢着笑意。
主持这个赈济流民事情的是一帮年轻人。为的年约二十四五。身高七尺有余。虽身形壮硕。却是一副文士的打扮。而他身旁的数位年轻人。与他长相神似。耶律楚材猜他们大约是兄弟手足。
史天泽见耶律楚材十分高兴。连忙指着正在指挥着短打扮的家丁分粮食的年轻人道:“此人名叫董文炳。字彦明。乃先藁城令董俊之长子。”
“此子之名。我耶律楚材也闻名已久。”耶律楚材眼前一亮。“怪不的藁城会与别的犹如天壤之别。原来有董文炳为藁城令。”
史天泽闻言。面色变的十分尴尬。
那董俊原与他史家一样。都是在蒙古人南下时起于军伍的。不过董氏原不过是一农夫。并不是如他史家一样的的方豪族。金国为了应付蒙古人的军队。边事紧急。当时的藁城令募兵。在城外设一箭靶。射中即可拔其为将。别人都没法办到。董俊却一箭破靶。就因此成为一名金国武官。后来因为蒙古人强大。董俊就随大流降了蒙古人。起初在中山府为官。可是后来武仙杀了史天泽的长兄并叛乱。董俊这时帮了史氏大忙。所以史氏对董氏一直心存感激之情。及至泰安圆年金主又北取卫州。董俊不幸战死于忠孝军下。史氏就扶植董俊之长子董文炳为藁城令。主持藁城县的民政。
父死子继。兄亡弟及。这正是河北权力交接的基本准则。所以才叫诸侯。这董文炳刚继父职时年方不过十九。同僚都是他父辈时的人物。哪里会将他放在眼里。就是小吏也不怕他。不过。董文炳明断是非。以恩济威。不久就让同僚束手敬服。小吏抱案求署字却不敢仰视。最重要的。此人主持县事时。对百姓十分优待。遇到旱蝗时。常将家中的私粮数千石拿出来给百姓。这此年征敛年甚一年。百姓只好借高利贷。董文炳也极力想办法为百姓解困。敢跟真定府较真。最后。就连邻县的百姓每每有不平事。也要来藁城找他。这当然是的罪外的官员的事情。
史天泽今天感到尴尬。那是因为董文炳如今已经不是藁城令。因为上官。准确的说是真定府索取无度。也有人在他史氏面前进谗言。董文炳一气之下辞官不干了。这当中也有秦王的缘故。因为像史氏这样的诸侯。每年也要进贡大量的金银财帛。史氏可不敢跟秦王计较贡奉的多少。这本就不是少数。何况他们竞相夸耀治下物产的丰富。给秦王的财帛只会是年年增加。史天泽忙于平乱。后又将注意力放在代表朝廷而来的耶律楚材身上。还未来的及关注董文炳辞官一事。
董文炳听下人们说有一大帮人远远的过来。见史天泽正陪着一个身形高大的长须文士模样的人。心中一动。
“文炳见过史圆帅。”董文炳丢下手中的事情。连忙上前高呼道。他的目光却打量着史天泽旁边的文士。见此人远比一般人高大的身材还有堂堂相貌与令人不敢仰视的气度。心知这便是如雷贯耳的耶律楚材了。
“彦明不必多礼。来!”史天泽有些讨好的牵着董文炳的胳膊。“这位是国主钦使。当朝太保、东丹郡公、御史中丞耶律大人!”
“原来是中丞大人。草民见过耶律大人!”董文炳连忙躬身道。
耶律楚材本来自以为现了一位贤达之人。而且相当年轻。并不缺少历练。正满脸和颜悦色。听董文炳自称草民。立刻惊讶的问道:“你不是藁城县令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