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普天之下 > 第四十七章 扬鞭㈤

第四十七章 扬鞭㈤(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丫环好难缠 丫环要翻身 丫环好狠心 极品女将军与睿智三王爷 帝国进化 杀戮都市2010 重活一世 鬼王的毒妃 海王祭 问鼎记

铁义与耶律铸同游胭脂山两天之后,相互道别。~~~~

“此地风光虽好,只是太过闲适!先贤曾云,无限风光在险峰。此次一别,你我下一次相见,怕是很难!”耶律铸道,“你我又是文武殊途,但无论是尔等将军披坚执锐为国尽忠,还是吾辈文臣治理一方,皆是为功名而攀登险峰,殊途同归也,否则此你我老迈之时,只余憾事也。”

“耶律弟不过刚及冠,此话怕是有些老气横秋?”铁义忍不住笑道,“愿老弟步步高升!”

“这是家父在小弟临行前的赠言,铸不敢相忘!”耶律铸道,“忠奸贤愚,皆昝由自取。父母生吾辈男儿,只盼我辈知难而上,求取属于自己一世功名,而非继承父祖之余荫。故,铸视西域寒苦仕所为乐土,只因时不我待也!”

“成仲真是好志气!”韩三半抚掌赞道,“太保大人应该放心了。”

耶律铸说完便跃上马背,扬起了鞭子。

“驾!”耶律铸扬长而去。铁义立在官道上,看着耶律铸远去的背影,思潮起伏,也掉转马头往东方奔去,他也有自己的前程。

一个奔往阳关外,赶赴大屯城,与楼兰古国的遗址为邻。虽然离京师遥远,但耶律铸初出茅庐,正是意气风,有大施拳脚不弱于武者的英雄气慨,或者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另一个怀着悔恨与忐忑不安的情绪奔往东方的京师中兴府,感慨万端,脑海里仍无比怀念着沙场拼杀地日子。而对未来更加希冀。

秦王赵诚早就知道从丁全、萧不离等人上的密信中得知铁氏父子的矛盾。他将铁义晾了七天,才肯召他入宫。

“末将铁义拜见吾王!”铁义一进了御书房,就扑通地跪倒在地。

赵诚看上去很忙。他地面前摆着大堆地奏折。他似乎没有意识到铁义地存在。仍然专心致志地批阅着奏折。

“末将铁义拜见吾王!”铁义不得不再一次高呼道。

赵诚仍没有抬头。铁义不敢起身。只得老老实实地跪在地上。眼中盯着地上铺着地有着精美花纹地地毯。

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刘郁已经前后进进出出七八趟。他虽是个词臣。但赵诚对他很有倚重。凡是中书、三司、枢密及地方递上来地奏折。一般都经过刘郁之手。才到赵诚手中。赵诚签署意见后。又是经过刘郁将意见转达下去。当然要是起草诏敕都是刘郁地本职工作。这个官职品级并不高。却是让他人很是眼红。

“遵国主旨意。辽东拟设立安东军。凌去非奉旨拟定未来帅府大小军官升迁名册。枢密何、郭、李三位大人都签押以为可。何大人问国主圣断如何?兵部也等着登记造册。”刘郁再一次进来请承。

“唔。名册孤已经批阅过了。拟升迁将士皆是有功之人。理应晋升。”赵诚抬起头。从面前一堆奏折中找出那份名册。扔给刘郁道。“加盖孤地印玺。命凌去非通告全军。他们就不用上表谢恩。搞恁多虚礼。浪费纸墨!”

“遵旨!”刘郁躬身道。

赵诚见刘郁仍立在面前,道:“还有何事要奏?”

“近日,微臣听从燕地而来的文士说,开春以来,有河北、山西、河东及陕西百姓蜂拥北上。他们三五成群,佩刀挽弓,奔往燕北辽地,争夺良田与牧场,听说时有械斗生。臣以为朝廷经营新拓国土,有些放任自流,亟需改善。”刘郁道。

“这些人大多是去年随我征辽的将士亲属吧?”赵诚问道。

“正是,去年国主御驾亲征,曾许诺要将新占土地无偿分给有功将士,后又许诺三十年不征赋税。其中有利可图,纷纷武装家丁、亲友甚至闲人,蜂拥北上。而北地战乱频仍,官府不治已多年,这些人往往为占一块上等良田或水草丰美的草场而大动干戈,臣恐酿成大祸!”

赵诚当然这样许诺过,击败蒲鲜万奴,秦国占领了大片的良田与牧场,还有许多未得开垦的沃土。官府是没有能力开地,官府移民实边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赵诚干脆放开,凡有功将士人人皆可私垦。因为条件极优厚,辽地虽比南方汉地寒冷,然而土地肥沃绝非西域新地所能相比,那里自唐代以来就有相当的农业基础,所以有利可图,奔赴北方者趋之若鹜。

有利益就有争斗,除了那些少量有主之地,大多是无主之地,这还包括未开垦的土地,而朝廷实际上是默认这样一条政策:谁耕就归谁。所以,那些有能力垦殖之人,就各尽所能,争夺利益,尤其是当凌去非的驻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其中还夹杂着新移民对女真、契丹与原有汉户的侵犯。

“即便是汉地,也因常年战事,形**少地多之状,河北、山西、大同、北平皆有无数田地无人耕种。而汉地百姓举家迁往辽东,因三十年不纳税,其中厚利惊人。”刘郁道,“百姓若都迁居辽地,则不利于汉地的治理。”

赵诚意识到他将问题想得简单了,他本以为百姓对迁往北方没有多大兴趣,故而开出极优厚的条件,却未料到只要利益足够地丰厚,即便是背井离乡,百姓也是趋之若鹜。尽管辽地仍有女真人不肯臣服。

“命中书与枢密拟定一个章程来,移民必须有序,若有人私斗,安东军应就地镇压,绝不姑息。中书应选官吏赴辽,登记造册,立桩定界。使民各安其心。料以辽地千里沃土,何处不能安家立业?不必私斗!”赵诚道。

刘郁本以为赵诚为叫停此事,却不料赵诚并没有制止百姓迁徙。

“文季不用担心,如今这人少地多。虽然浪费颇巨,但需二十年方可缓解。河北有百姓举家北迁。孤亦知之,其中又以佃户居多。”赵诚道,“他们本就是豪富之家耕种,又不为朝廷纳粮。今朝廷许穷苦百姓以厚利。彼等必心喜不已,只会说朝廷仁慈,必对朝廷感恩图报。无论他们迁往何处,都是我朝百姓!”

刘郁有些了解了,这是朝廷在和河北豪强们争夺百姓。

“至于河东、山西、燕云百姓,则不许私自迁居。各地官府一律不准放路引,安东军需设立关卡,防止百姓抛荒。”赵诚道,“中书亦有察觉,但孤对此事极有耐心,既不会急于求成,亦不可因噎废食。卿有心了!”

“遵旨!”刘郁告退。

赵诚终于批阅完了奏折,他轻出了一口气。目光注视着仍跪在地上地铁义。“起来吧!”赵诚将最后一份奏折摔到御案上。命令道。

“谢国主!”铁义从地上跳了起来,只是在地上跪得久了。他地双腿已经麻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