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月东升 > 第十五章 因粮而往

第十五章 因粮而往(1/2)

目录
好书推荐: 炼宝专家 炼器修真 流氓高手 螭吻 逐风流 和我试婚的邻家姐姐 天外非仙 暴君,我来自军情9处 吾皇万岁万万岁 花弦月

宽甸五堡一带以浦石河为界划进千山堡的管辖范围之后,重心便有向宽甸转移的趋势。即便苏翎并未明令作此安排,将宽甸五堡改编成千山堡模式而派出的大批人员聚集起来,自然便形成转移,就连苏翎自己,也因忙于宽甸事务而将千山堡的一切都交由胡显成处置。

大致分下来,郝老六掌管太平哨一带的军政事务;胡显成不仅延续千山堡的管辖权,还附带着浑江渡口北岸的那些村落的管理,以及与术虎在海西、东海一带的配合,另外,鸭绿江上的船队货运仍然占了整个千山堡物质补给的大部,再有便是集安对面朝鲜满铺镇的商贸往来;苏翎则与赵毅成专心处置宽甸事务,再有则是将触角向镇江堡以及更远的金州延伸。

这之中自然是胡显成压力最大,处事最多。这也从另一面兀显千山堡人力不足的弱势。迄今为止,千山堡所有的管事都是来自下层。相对于大明朝而言,这些人以往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能够出头露面,而千山堡却完全不同,苏翎一直致力于身份差别的消除,废除奴仆仅是最为显目的一项,其余有关女真与汉人的差别,财产多寡的区分,甚至识字与不识字之间的距离,都在苏翎的种种举措下趋于消退状态。正如苏翎与那些老兄弟们的除夕夜话中所提到的,苏翎用大量的需求来引导那些具有一定技能,且能够用自己的脑子尽量创新的人走出人群,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智。这些无论是在农事上关于耕种的管理、协作,还是在器械的打造、研,都取得不小的进展,就连骑兵中间那些以往只知道听命行事的逃军以及归降的人,也因这种气氛而跃跃欲试,再加上武官整训的消息,更加促使那些心思灵巧的人踊跃献出种种奇思妙想。若是千山堡到底有何不同,那便是这里人人都有被重视的机会,甚至只要肯踏踏实实地做实事,也有机会出任基层的管事一职。时日一久,就连那些在屯田新村里的降兵们,除了个别图谋逃逸者被毫不留情地格杀之外,也渐渐被千山堡百姓的态度所软化,至少有一半的心思,不再抗拒千山堡的存在。

这些存在使得千山堡不缺干实事的人,即便从千山堡抽调出五百之多,也仍然使千山堡保持原样,而千山堡的特色也将随着这些派出的人在每一村子里弥散开来。但再高一层的管事,便很难挑选出合适的人选,这是千山堡的现状所决定的。就连胡显成、赵毅成,也是因诸事重压下成熟起来的,苏翎虽然刻意去培养那些可以升任的人选,但毕竟非一日之功,这便使所有事务,最终还是落在这几个人的头上。

看着胡显成面色憔悴,苏翎心中略微有些歉意,但这并没有停留太久,这几个兄弟都与苏翎保持一致,为着亲手创建的一片土地而忙碌着。

从六月起,辽东便甚少雨水,这到了八月,干旱的态势愈明显。千山堡各处的农田大都依山傍水,除了河水水位下降,让灌溉庄稼比较费力之外,这旱情并不算严重。但大约有二十多个村子在附近的农田中现蝗虫,那些精于农事的管事们不免担心受到更多蝗虫的侵袭,便纷纷上报。胡显成也因事务繁忙,这农事只是其一而已,最初对此也并未在意,等到二十多个村子的消息都传到面前,才觉有些不妙。胡显成一面派人向所有管理农事的管事们出警讯,并让其先行处置,一面马不停蹄地赶往宽甸堡。

旱灾与蝗灾并立,在辽东已不是头一回了。其所导致的后果,对于千山堡来说,可不仅仅是粮食减产。

苏翎与胡显成一样,虽重视农事,对这样的旱情加蝗灾却是头一次面对。他立即下令,让宽甸五堡的管事们全部到下面去调查详情,另外让赵毅成的哨探紧急打探辽东一带的情形,看是否也出现类似状况,同时传书郝老六,让其赶往宽甸堡,一起商议这件头等大事。

郝老六在接到苏翎的命令后,也立即派人收集太平哨一带的实情,待他赶至宽甸堡与苏翎见面,其它几路的消息,也纷纷传来。这耽误了近十天的功夫,但至少使苏翎等人掌握到比较详实的讯息。

最终汇集的消息,让苏翎半是宽慰,半是担忧。

整个辽河以东的土地上,旱情与蝗灾果然在每一处农田众多的村子里存在,尤其是金州卫,这个辽东都司人口最多,土地最广,被称为辽东粮仓的卫所,灾情分布最为广泛。消息说虽然不至于严重到颗粒无收,但粮食减收却是必然。好在由南向北,灾情逐渐减轻。镇江堡比金州卫要好,而宽甸又要比镇江堡略轻,至于千山堡的情形,在这里面算是最好的了。这都是千山堡位于山中之故,再加上河流较多,这旱情便不是致命的。而蝗虫的滋生,与旱情密切相关,这程度相比金州卫,可谓轻之又轻。但即使是这样使苏翎感到宽慰的情形,也注定今年粮食远非预料中的产量。

经过管事们地估算。至少要减产三成。这还是乐观地估计。若后面灾情继续加重。五成地损失也会成为事实。

这些结果最终摆在面前。苏翎等人作出地反应。也只能是尽量减轻灾害带来地损失。对于旱情。通常地做法不过是兴修水利。用蓄水来弥补不足。这在此时倒是不需多费人力。宽甸一带地农田早就具有一般设施。此时不过多费些功夫罢了。苏翎下令让每个村子集中使用人力。用群体地努力。来保证用水地需求。至于蝗虫。没有更好地办法。也只能让每个出现蝗灾地村子自行想办法解决。苏翎将保证人力、物力地供给。

事实上。这些灾情地解决。苏翎等人并无更加有效地办法。还得依靠那些真正面对庄稼地农夫们。不论他们相处何种处置手段。苏翎能提供。唯有这些而已。对于天灾。整个大明朝以及努尔哈赤地后金。都是如此。区别也只能在后续手段地多少以及力度地强弱而已。

抗灾地事由管事们去处置。那五百新近调集地管事有些甚至还未结束整训便急匆匆地被派出做事。而这些人地态度最终又将宽甸堡地百姓向千山堡推进一大步。这或许是一个未曾预料地收获。

苏翎、郝老六、赵毅成、胡显成四人聚在一起商议地。便是由此引地变数。

经过几日地休息。胡显成地疲惫已消除大半。精神要好很多。这灾情虽令人不安。却不同战事。时间并没有少到火烧眉毛地地步。在军事上。苏翎等人是丝毫不会放松地。这是千山堡立足地根本。甚至可以说。就算是千山堡颗粒无收。只要武力尚存。千山堡也不会消失。

所以在苏府的一间较为凉爽的房间里,已得知估算结果的几个人可以略作从容地喝着茶,看着一张长案上摊开的地图,商议要事。

“这样算下来,我们的粮食,只能维持到明年四月。”胡显成说,“若胡德昌仍能保证以往的粮食数量,勉强能够再延后几个月,但是否能接上明年的收成,还很难估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