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 燕云(中) 第四十七章(1/2)
第十二部燕云(中)第四十七章
高强所想到的,就是在近现代战争中颇为有名的燃烧瓶了,从yy小说上看来,最简单的制造办法似乎就是用汽油和白糖相互混合而成。由于这时代缺少石油制炼的技术,自然无法提纯出汽油来,然而石油本身的燃烧速度也强于现有的绝大多数引火剂了,而与新出的火药相比,它却又胜在燃烧较为持久。至于容器,用陶瓷或者瓦罐想来也不比玻璃瓶差。
想法虽然有了,但这些武器都得经过实践才知道优劣。事实上,在北宋历代都大力鼓励地方官民呈进新的武器和技术,如果试用之后认为有效的,便给以极为丰厚的奖励,例如冀州团练使石普所进的火球弹,大约是这世界上最早的火药爆炸性武器了;而神臂弓这样轻便的单人弩,更是冷兵器时代远程武器的巅峰之作,也是出于党项人李宏的进献。
但令人扼腕的是,号称甲胄兵器之制精良亘古未有的北宋,这些新式武器和技术却没有带来部队战斗力的大幅提升,这不得不说是在兵器装备转化成战斗力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就拿火球弹来说,宋人并没有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而是等到经过宋金战争的洗礼之后,这一新技术才在战斗中普遍使用,甚至历史上著名的爆炸武器震天雷被归到了金人的名下。
而如今,高强就是要在这个要命的环节上多下功夫,一方面有财力物力上的支持。一方面又有可以直接指挥地部队,甚至还有辽东这么一个可以随时试验新武器和战术的战场,条件之优越,谁堪比拟?
是年七月下旬,武松和鲁智深率领黑风营途经汴梁,准备返回独龙岗的常胜军大营,却接到了枢密院的新命令。命他们暂时留戍京城西北牟驼冈,以备整练。
牟驼冈乃是汴梁官府放养马匹和大牲畜的地方。高强看中这里,却是为了汴梁附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几乎所有土地都已经被商业服务类设施占据,城东南面的花圃甚至绵亘百里,全都是用来作装饰和萃取香水精油用地。他要试验新兵器,又要重整军器监,自然需要大片的空场。东找西找就找到了这牟驼冈。
待得武松率军到此,却见牟驼冈地牧场已经被划了将近一半出来,大批工人忙碌着夯土筑墙,修建房屋,单砖窑就砌了三座,烧砖的烟柱冲天而起,一派繁忙景象。那边看到这大队人马到来,早有数十骑奔上来。老远有人认出了武松,叫道:“武二郎,别来无恙否?”
武松一看,却是常胜军的头号大将,背嵬军统制韩世忠。二人原是旧识,此刻久别重逢。自有几分亲热。待武松向韩世忠问起此间事,韩世忠却道:“不瞒你说,我也是被衙内军令调来此处,另带了两千儿郎,来了却终日只是骑马,将此间近两万匹官马都骑了个遍。不过看这架势,衙内好似要在此间作事情,建了这许多房舍。”跟着又问武松西北征战之事,看着武松身后那些经历了臧底河城血战考验的黑风营将士,韩世忠啧啧称赞。说这些军士现下看着才象大宋官兵的样子了。
二人正说话间。远方尘头又起,十余骑飞奔而来。当先一骑白马快如飞电,韩世忠拍手道:“好了!必是衙内到了,武二郎,你我上前迎接!”
武松答应一声,却见那白马旋风一般到了面前,高强飞身跳下马来,一手一个拉住韩世忠和武松,笑道:“自家兄弟,不须拘礼!可知我调你们回来,所为何事?”
不待二人捧哏,他转过身来,虚划一个圈道:“这片地方,从今日起便是我军器监分部所在,广备八指挥,火药作,猛火油作,以及木器铁器工匠,都要陆续迁到这里。那大河岸边还要建码头,建大澳,驻扎水军,以后这里所造的军器,要先由你等三军试用过,而后再发往军中,将来为国杀敌立功,澄清北疆,就从这里起步了。”
韩世忠和武松这才了然,韩世忠久已知高强那收复燕云的志向,也晓得花荣等人已经先期前往辽东了,自知这又是高强向着未来迈出地一步。武松却问道:“相公,大澳是甚?”
叫我相公……高强撇了撇嘴,情知这是武松和自己划开的公私界限,也不勉强,依旧笑道:“大澳么,乃是河边凿池,下面置以大木架,其上便可兴造船只。待船造就,可打开闸门,将河水引进池中,则船只自起。”这大澳也就是现代的船坞了,又是宋人在船舶制造上的一项新创造,早在熙宁年间便由宦官黄怀信创制,始建于金明池旁的造船务中。比起西方建于1495年的第一个船坞来,这项技术早了足足四百多年。不过和中国人的许多发明一样,这一项发明的用途也只是为了修补一条大型龙舟地船底,修好之后,朝廷就置之不理,并没有运用政府的力量予以大力推广。
不过,如今有应奉局在东南的海运活动中不断改进造船和航海技术,这船坞技术在造船业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已经完善许多。高强在这里只是要试验一些战船的技术,因此这船坞并不甚大,若是东南沿海各州的造船场,最大地船坞足可建造三千料的海船。据燕青部下工匠们的计算,若是集中物力的话,足可造出六千料的海船,合一千五百吨!当然这时代宋军在海上根本没有敌手,而这么大的船在航行灵活性、海上生存能力等方面都比较脆弱,因此应奉局并不主张建造三千料以上的船只,目前已经将研究目标转向战船装甲和轮舵、帆索等方面。
这个新军器监的所在离开封府已经有二十多里之遥。将来这条路上各种物料势必往返频繁,因此高强索性在这里和京城之间修了一条铁路,目前枕木已经铺设了大半,只等从河北定制地铁轨从黄河运到,便可以动手铺设。
说话间,众人已经到了新军器监的大门外,却见汤隆跑上来。手里拎了一包物件,向高强道:“相公。今日才造好了第一件绵甲,敢问相公可要试一试?”
高强还没说话,韩世忠先上去接过来,一抖开,哗啦啦几件掉到地上,手里只剩下一片棉布,上面钉了许多钉子。高强大笑。将地上那几件都拣了起来,叫汤隆给韩世忠披挂起来,原来是几幅甲组成地一副绵甲。汤隆一面给韩世忠披挂,一面说这绵甲地制作之法,乃是用棉布浸湿以后拍扁,而后晒干,这么好几层棉布叠起来,中间夹着甲叶。便是这种甲胄了。至于那些铁钉,却是因为棉布无法固定甲叶,因此用钉贯穿甲叶予以固定,据汤隆所说,这副甲用了六百多片甲叶。
韩世忠穿着走了两圈,又上窜下跳一番。撇了撇嘴道:“轻倒是轻了,只是全装铠甲须得一千八百多片,这却只得三分之一,济得甚事?若用来防箭,亦只能御远箭,防不得强弩。”武松也说,在西北见了夏人的甲胄,有极精良者称为瘊子甲,五十步外虽劲弩亦不可入,色作青黑。若是杀死了一个身穿这样铠甲地夏军。宋军往往会因为争夺铠甲作战利品而争执起来。和这样的铠甲相比,这绵甲好象笑话一样。
高强一阵气闷。他是看后世地电视剧,满清入关时都是穿着这样的铠甲,心说这玩意莫非在关外比较好用?因此才命汤隆试制一件,准备交给战士试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