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 招安 第四章 易相(上)(2/2)
到此地步。蔡京也没了指望。就算他党羽众多,就算能借助高强这样的人来影响皇帝。也扭转不了大势所趋,弄不好还伤了自己的根基。五月甲子日,蔡京以年高力衰,不堪国事为由,自请致仕。
倘若真个按照御史台诸臣的弹劾罪名,那蔡京绝对不是辞职就能了事的,按照宋朝的官场惯例,那就得一连十几道旨意,把你地官职一级一级的撸下来,直到除名编管,甚至流放沙门岛——除非谋反,宋朝的大臣很少有被杀头的。
蔡京之所以自请致仕,也是他善于揣摩上意。皇帝用贬斥王祖道来敲打蔡京,并不仅仅是以此来逼迫蔡京请辞,这里面也包含了皇帝对于接下来如何处置蔡京的一种暗示。倘若是要治蔡京的重罪,那么王祖道就不会仅仅只降半级。到目前为止,对于御史台的弹劾奏章,皇帝一次都没有正式点批,真正能牵连到蔡京的罪状,也只有这一条而已,显然,皇帝是暗示蔡京趁早自行请辞,那么无非是将相位交出,其党羽大多可以保全。
君臣之间的这种无言沟通,正是官场的不传之秘。果然,次日即五月乙丑,皇帝在便殿接见蔡京,君臣若无其事,畅谈本朝建中靖国以来地诸般往事,这两位都是书画大家,自然免不了谈风说月,诗词唱和一番,君臣和乐融融。对于蔡京地辞呈,赵佶垂问公相身体康健否,慨叹流年似水之余,垂问相位谁属。
蔡京出乎意料,大赞现任御史中丞张商英公忠亮直,为国之柱石,历经前朝,才堪大用,可继相位。这般“以德报怨”的行径,大出赵佶意料之外,他原本确实有意让张商英入相,顾忌地是蔡京根深蒂固,张商英既然是倒蔡的急先锋,入相之后的行政难免会受到蔡京党羽的暗中抵制,国事不免受到影响。对于蔡京这般说法,赵佶在宽心之余,却又有些摸不着头脑,按照蔡京以往的记录,凡是招惹过他的人没一个好下场,当年赵挺之被蔡京赶下台之后,那可是不到三个月就忧病而死的!他怎么会对张商英如此宽待?
无论如何,蔡京现在是不能再留在相位上了,五月丙寅,皇帝降诏,以蔡京擅开边事,广南拓地无功,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落太师,降授太子太保衔,录其旧功,特封鲁国公。以蔡京历经前朝,士林领袖,特命编修《哲宗实录》。其长子蔡攸,除枢密直学士,得参议朝政,出入两省。
至于众人瞩目的相位,结果几乎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既不是枢密使郑居中,也不是御史中丞张商英,而是将现任尚书右仆射何执中进位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原中书侍郎梁士杰进为尚书右仆射,原御史中丞张商英为中书侍郎,原吏部尚书梁子美进为尚书左丞,刘正夫进为尚书右丞。另以户部尚书侯蒙为枢密副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