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 大名府 第一章(上)(2/2)
正议论间,景阳钟响处,官家赵佶已然升殿议政,百官在一名内侍的引导下,以蔡京为首以此而进,山呼舞蹈已毕,各归两厢。
为了明堂地事吵了半个多月。对阵双方都是个中老手。估摸着官家的耐性大概也到了头,该是决胜负的时候了。今日朝议一开始就是剑拔弩张的态势,两边各有两名官员同时出班奏本:“臣有本……”“臣启奏……”“臣窃谓……”
哪知赵佶今日也是有备而来,把手一挥,将几个臣僚的发言都堵了回去,那手中持着几本奏折,向下面百官微笑道:“昨夜朕得了这几封奏折,都是议明堂之事的,朕以为议的甚好,中肯,切实,烦请政事堂与御史台的众卿也议一议,倘若没什么漏洞,便照此施行也好。”
蔡京等百官一听,皇帝居然已经差不多有了定议,这还了得?有宋一代,臣子地权力有时比皇帝还要大,关键就在于皇帝的意志还没有达到明清时那种“金口一开,有去无回”的地步,纵然皇帝要办一件事,也得宰臣们议定了才能发付施行。
建造明堂这么大的事,蔡京等自然不能轻慢,于是从内侍手中接过那几封奏折一一观瞧。蔡京看了片刻,心头一块石头已然落了地,无论是高家父子还是童贯、郑居中,都异口同声地赞成建造明堂,至于理由也大同小异,口径基本上是与蔡京保持一致。
抬头看时,那边张商英等的脸色就相当难看,眼看这边蔡京若是代表政事堂一发言,此事就成定局,张商英把握这最后的机会,疾步出班奏道:“还请陛下三思!今年岁收不登,府库不振,若要兴造明堂,诚为力所难及,势必要由陛下内库支吾,所费不赀,恐伤了元气。”这是他冥思苦想出来地杀手锏,说白了两个字:没钱!要造,你陛下自己掏钱造,看你花起钱来心疼不?
满以为赵佶至少要犹豫一下,哪知赵佶脸上笑的更加欢了,起手处又拈起一本奏章来:“台丞公忠体国,朕心甚慰,只是一味俭省,并非理财之道。今有东南应奉局上奏,提出造作明堂之预算,令朕耳目一新,其中颇多奇思妙想,若以此行之,非但不靡费国用,尚且有利社稷。众卿可看一看。”说着叫内侍将几个副本发给百官。
这一招却大出蔡京意料之外,首先“预算”这个提法就是闻所未闻,仗着蔡元长国学底子深厚,望文生义,大概是事先算筹的意思。等到打开一开,头一行大字就是:明堂建造计划书与预算书。
一看到这么古怪的标题,蔡京便料了个八分:此事定是出自高强之手,好小子,在这等着呢?他年届六旬,精力已然渐衰,才看了个开头,那边梁士杰已然看了大半,忽地抬起头来,神情竟有些激动,急急对蔡京道:“公相,这奏本真是绝妙!士杰自问遍阅古今典籍,却从来不曾想到,建造此类重大工程,居然还能有利社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