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五回 图穷(1/2)
知李彦已经在京城内外部署了三营左右的兵力,孙外,虽然还有疑虑,却也知道以复辽军的实力,若是筹谋得当,能够控制中枢,那么事情还大有可为。
孙承宗知道,以他的身份,这个时候不方便询问太多,他的心里也非常矛盾,毫无问,孙承宗也想改变魏忠贤把持朝政的局面,然而他的想法,原先还是更倾向于通过皇上,在皇上面前揭魏忠贤的跋扈与罪行,然而事实却是,到了最后,他给罢官免职。
与大多数官员相比,孙承宗的格局比较宏伟,不拘一格,然而他也有自己坚守的原则,即便阉党招他回京的时候,作为辽东经略,掌控蓟辽大军的孙承宗明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也没有做出反击的举动,此刻虽然落魄,对于李彦“清君侧”的计划,亦没有附和,但也没有表示反对。
或许,他也知道反对没有用;也或许,在孙承宗的心目中,“清君侧”未尝不可。
孙承宗也没有询问“清君侧”以后,李彦打算如何安排天启皇帝,李彦既然说是“清君侧”,那么将要做的事情也就很清楚了。
至于具体如何安排,孙承宗不打算问,也不想知道,反正很快也能够看到。
李彦看出孙承宗的心意,也不多说,只是淡淡道:“清君侧,请皇上亲政,到时候还要各位大人回朝主持局面。”
李彦站起来躬了躬身:“孙大人,下官在后面为您安排了房间,不如过去先休息一下。”
孙承宗点了点头,起身跟着进来的亲卫向后面走去,在事情结束之前,他是不能从这里离开了,孙承宗也没打算离开。
送走孙承宗,李彦坐着了会呆,虽然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挺长时间,有些事情,他还是不能够理解,或说即便理解,也无法认同。
依然无法得到休息地时间。李彦又见到了另外一位关键人物。也就是当年手下三杰之一石柱子。如今华夏社地主笔石柱国。
常年操持华夏社。石柱国在大明可谓家喻户晓。其名望甚至可以与星、高攀龙等东林巨头相比。
当然。李彦地名头其实也不小。作为华夏社地创始人。长期占据了报纸版面上总编撰地位置。后来去了辽东。朝争逐渐激烈。为了避免华夏社受到影响。李彦才提出去掉他地名字。
即便如此。李彦地一些文章也经常出现在华夏社地报刊上面。在博采众家之长。维持百家争鸣方面。石柱国做得非常彻底。
之前。在天津议事地时候。石柱国有些不同意见。但还是很配合地执行了李彦声讨魏忠贤地计划。如今计划动在即。李彦还想和石柱国沟通一下。看看他地态度如何。
李彦不可能软禁石柱国。所以就没有和他直接道明接下来地计划。而是和石柱国谈起了华夏社。与李彦主持时候明着保持中立。实际上更偏向于东林党以及个人地政治立场不同。石柱国主持时期地华夏社。虽然政治色彩鲜明。但是旗下地报刊。却保持了中立。至少表面上做到了不偏不倚。
李彦觉得,华夏社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立场,事实上,阉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千方百计要让华夏社关门,此次借机封了京城的书院和报社,也在读书人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李彦要和石柱国讨论的问题就是:媒体应该监督朝廷官府,为何在关键时候却又挥不了作用?
石柱国就挺无奈,虽然历来有“不以言罪人”地说法,大明律里面的规定,华夏社也尽量注意规避。然而在现实当中,官府说你违法就违法,特别是锦衣卫抓人,从来不管什么“王法”,想抓就抓,抓人判罪不经过刑部和大理寺,并设有专门地监牢,叫做“诏狱”。
杨涟、左光斗他们,现在就给关在诏狱里面,都是曾经朝廷中的高品级大员,说抓就抓了,何况他们这些没有官身地编撰?
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石柱国寄希望于朝廷能够明确书院、报社的地位,由皇上亲自颁铁券一类地豁免御牌。
石柱国与李彦保持了比较密切的思想沟通,然而他毕竟是传统的读书人,有些事情未必就能够理解,思想上的局限性,无法出这个时代。
石柱国的优点在于,他很执着地坚持言论自由这条底线,并且体察民间百姓的需要,在关键时刻,都能够站出来。
李彦曾经给石柱国提过“人治”与“法治”之间的区别,石
认为,如果实行法治,那么可以通过法律来规范报并提供保护,然而法治显然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在现实当中,还是实行的“人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