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警日记(连载)(135)(2/2)
拜谒沈从文先生墓地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这位凤凰之子以其天赋的文学才华,激活了湘西土地上神奇的清山秀水,使“边城”具有了永恒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这大墙下的监狱生活,不也是一座人生的“边城”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个“边城”,只是我们多没有沈先生的那份功力,把它描绘得那么深邃,那么灵动,生命的奥妙全在清纯里了。但我们只要留心便不难现,生活中的“边城”其实随处可见,离我们并不遥远。换言之,更多的时候,不是“边城”离我们远,而是我们自己远离“边城”。
“边城”是自由和美丽的,在沈先生的文学生命被扼杀时,“边城”依然是自由和美丽的。犯人们被囚禁在大墙下,谁能说他们心灵里有座“边城”不自由,不美丽。
我像困居闹市区的住户一样,为防窃贼,防盗门和阳台上的铁笼一应俱全,把自己囚徒一样关在屋中,可我同时又是自己的狱警,手里拿着通往“边城”的钥匙。原来这就是自由和美丽,也是从“大墙”到“边城”的窄门。我不正是由这道窄门,前几日还在大墙里做访客,没出几天,又到了诗意山水的凤凰。自由和美丽有时就这么简单,简单到有人不经意地就把钥匙丢了。这让我觉得,一个人能当好自己的狱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靠手里有钥匙,不等于万事大吉。说到底,我们除了是自己的狱警,同时也是自己的囚徒。
我们得像天津监狱的狱警们一样,对犯人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用法这一至尊无上的标尺,来划清自身狱警与囚徒的界限,也就是“边城”与“大墙”的临界。
我知道,我手里的那把钥匙,是用来开启“边城”的。我会把钥匙留在自己的“边城”的狱警手里,最好任何时候都别把它交给“大墙”的狱警。他们俩职责相同,功能可差得远啦!
沈从文先生的墓碑上只刻了十六个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人”字几乎是汉字里笔划最简单的一个字了,可它支撑起的天空却几乎是最多元复杂的。
人容易走进“边城”。
人也容易迷失“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