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血泪撒白银,威德通镖途(1/2)
第七章血泪撒白银,威德通镖途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人心更是隔肚皮。就有一些不仗义的团队,往往会假意带着这样一些跟随团队,在危险时刻就把他们当做壁虎的尾巴割弃,这是很残忍的。
自从东线商道开辟出来以后,又伴着闯关东的如火如荼,很多小驮帮就不走北线了,做生意跟谁做不是做,他们更多把货物往关东运输,又换来那里的松鼠皮老山参之类。做这些的大多是直隶帮,热河帮,因为老外不认山参,又不缺皮货。辽东也算物产丰富地广人稀,这里出产大豆玉米以及各类飞禽鱼贝自前朝就开始往关内运输了。
而今随着大开,慢慢又形成了一个新的贸易圈子,就是以奉天盛京这片为中心,特别是傍着锦州、营口等自古就很活跃的码头,逐步往北扩散,以哈尔滨最盛,继续向北。那胡子也慢慢由北线驼路向东转移。草原上的土匪多是游牧族,这种人没有什么感情,干完一炮可能就转移了,所以也不论江湖规矩。而东线的土匪却颇有义气,他们逐步合绺占领山头,藏在深山老林里逍遥自在是真正的占山为王了,势力范围逐渐划分,规矩也就讲究起来。
这也是凤吟把兄弟往关东调派的原因,求参也不是为了求参谋利,不过是联络势力的一块敲门砖,能跟控制山货的势力处理好关系,那地面上也就能保得一方平安。
自古绿林与镖局就是兄弟分家合作的关系,就像纵横家论横论纵的本是一门兄弟。
其实辽东各类利害中威胁最大的是沙俄势力的侵入。沙俄自到达中国边境之日起就一直积极向东侵略扩张。
开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东至库页岛地区,南接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同属通古斯语系各少数民族,其中索伦、达斡尔族的部分居民曾被编入满洲八旗。
满清自关外入主中原,到康熙时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葛尔丹,因自关外祥所以北部疆域有了明确的归属,康熙时已形成东起太平洋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沙群岛北至贝加尔湖、外兴安岭的大统之国。清政府施行蒙满联姻封爵,逾越砖石屏障,以喀尔喀各旗部众志成城而倚为长城,防御沙俄,抵御侵扰。
然而此前后沙俄的入侵却从未间断过。
明代崇祯五年,沙俄扩张至鲜卑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亚库次克城,蓄势图南,自此不断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十六年即清崇德八年夏,沙俄雅库次克的武装势力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冬越过外兴安岭,侵入达精奇哩江流域四出抢掠,在无粮可抢的情况下竟残忍杀食达斡尔族人半百之数。
自此俄华入侵还击互有伤亡,经过穷边各族多次打击,顺治十七年,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军暂被肃清。然而沙俄军却退到雅克萨筑城修堡,虎视辽东。
清政府同沙俄反复交涉无济于事,康熙帝在完善备战之后亲自出兵征讨。此间节节连胜,沙皇向清帝乞撤雅克萨之围,康熙应允,准许沙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清军后撤至爱珲。
两国开始就边境谈判,俄国沙皇秘密训令使团:“两国应以黑龙江为界,否则就以左岸支流比斯拉特河或结雅河为界,再其次以雅克萨为界。但俄国在黑龙江及其支流有通商的权利”。
康熙帝谕令:“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照此“画定疆界,准其通使贸易。”
后经两国多次协商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在尼布楚正式开始谈判。但在谈判期间准噶尔部领噶尔丹叛乱,为应付国内变乱,也为换取边疆的稳定,清廷在有着绝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做出让步,与沙俄签署了清朝与外国的第一个正式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其中就有三次派遣使团去北京寻求未果,被沙俄称为“期待已久的最大利益”——“去北京进行自由贸易”的条款。
清朝收回了被俄国侵占的部分领土,阻止了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俄国由此合法占有中国的尼布楚地区。清朝准许俄国商队每隔三年来北京一次,每次不得过二百人,免税贸易八十天。俄国政府的商队,由此得以向中国倾销西伯利亚的皮毛,并采购茶叶、缎布等运回本国。
“俄国在雅克萨城所建城障,应尽行除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
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越已定边界。若有一、二人擅自越界者,立即械系,遣送各官吏,审知案情,当即以法处罚。若十数人,相聚或持械捕猎,或杀人抢掠,并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既不以少数人民犯禁而备战,更不以是而至流血。
此约订立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现在俄民之在中国或华民之在俄国者,悉听如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