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狼牙虎口第一擂(1/2)
第二章狼牙虎口第一擂
二位袁大拳师分道扬镳,也就得分别说起。(pm)
杀虎口,先有名为狼牙关,为长城上重要关口。口内自古有人居住。明时游牧民族南侵多由此口进入,于是又名杀胡口,后清兵入关,为缓和矛盾,才唤作杀虎口。因为中原出关有此两处,另有河北张家口在东,所以此口又被称为西口。
晋中人“耕种之外,咸善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往往服贾于远方,虽数千里不辞”,“贸易于燕南塞北者亦居其半”。
明朝时,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也曾驻扎过大量军队。后来跟蒙古部族关系缓和后,杀虎口又被开辟为双方贸易的市场。
后清朝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先后出兵平定西北叛乱,杀虎口又成了供应大军粮草的后勤基地。这正是这个时候,山西商人因为运粮有功,得了关照盐引,开始兴旺起来。
走塞北必经西口,过了黄花梁下边就是一片荒凉,满是沙蒿的荒郊。穿过大漠荒野就到了归化、包克图、乌兰察布,就所谓到了外面了。
战争结束后,这里就成为晋帮进入西北地区的门户,也是歇脚周转之所,一度的商业繁荣。特别是贩卖牲口的商帮,在此地也养活了一大批换取羊客弃羊的赢羊小贩。然后留下的人们越聚越多,逐渐形成了酒坊,车马店,油坊,毡场,服装等行当的繁华景象。自西口到库伦这些都是靠着这条路吃饭的。
库伦自明时就有政府开办的马市,并有马市牙纪展出来的经纪人。牙纪就是中间人,过去唤作互郎,周转与买卖两方从中牟利。古字“互”与“乐”同,后来传多了便由“乐”成了“牙”。西口与归化同住着好些牙纪,专门在牲口市场说和买卖。他们知识专业又能言善辩,所以在一个时期里也是非常庞大而又清高孤傲的一个行业,很多保镖也受聘于他们。
这条通往草原的路几百年来被牲口角质的蹄子踩踏得坚实平整,顺着这路往北只出百里,便到了归化绥远。而这百里之路,却又艰难无比。不但四下空旷,天气恶劣,却又有狼群盗匪出没。
雁门关为中原门户,此处又为雁门之门户。
擂台并非设在路上,却在路上张贴宣榜,四下张扬。早在半个月前风声就已飘过荒漠,进入草原。此时小镇之上已经汇聚了不少绿林好汉,特别是匪帮之中的文武高手。这点从客店的账目上就能查看得到。
他们很多不是为了争夺什么镖赏,而是趁这机会摸一摸中原武林的老底儿。因为成立个把镖局对他们没有坏处,只有好处,镖局多了运输也就会多,运输多了自然油水也多,借路的越多越欢喜。关键就是摸清各家底细,免得到时处理不当,耗费了力气。
李太和与冯家三兄弟老早就等在杀虎口了,袁承兴一道,便商量着二日就亮匾开擂。
此处过往客人,很多为西北回民,他们有着驯养骆驼与行走沙漠的天赋,这点或许就是由信仰带来的沉静影响的吧。因而也有很多清真的店面,这让袁承兴大有与鱼得水之感。
袁承兴甚至忘记了守擂的重要,而是与那些骆驼客走得很近,买他们从西北带来的衣服穿,跟他们学习更加接近原始的《古兰经》译音。在这方面袁承兴显出了比学拳时更甚的天赋,就是学习蒙语,阿拉伯语,甚至俄语。这种荒凉孤独,已经来自天地的感应,是在中原体验不到的。
西来的客人告诉袁承兴,穿过沙漠,一直向西,他们甚至到过圣城麦加。实际这些离袁承兴已是非常遥远陌生,但还是激起了袁承兴极大的兴趣。
当时的商人都是极有组织有诚信的,袁承兴与他们深处了几日,收益不浅。还有那淳朴而又别有风情的姑娘,或是豪放或是羞怯,都是那么真实,那份稍稍的不成熟是那么诱人。这些漠北的温暖,让袁承兴豁然开朗,忘记了中原战乱给自己带来的心灵创伤。
虎口擂的目的不是震慑匪众,而是形成影响,引着观望的口外匪徒入关观擂,所谓“引蛇出洞,调虎离山”,所以一定要打得漂亮。
但袁承兴只顾与路人攀谈,兴致高昂,有点忘乎所以。李太和又不便与他劝说,于是权当没有这个人,只管开擂。
擂台就在杀虎口第一村市广场,坐北面南靠着墙,后边遮了个后台,用蓬布包得严严实实。台高六尺,虽然简单却也是朱红大漆喜气迎门,周遭彩旗飘扬,楹联若干,全是鼓劲挑兴头的。
果然是鞭炮声一响,就引来了无数人马。早先就有人一直在擂台边转悠揣测,等着就是这一炮。鞭炮过后,挠羊冯老三揭开蒙匾红缎,显出“华北虎口第一擂”几个大字。四角锦旗飞舞,乃是“广盛昌隆,陆合同兴”。
这时就有人喊了:“你不是那忻州挠羊王吗?怎么你们家开镖局了?这还不到挠羊的时候啊。”
那冯老三就道:“各位乡亲,各位兄弟,在下正是忻州冯老三,因挠了几次头羊,猛乡亲抬爱,得了这名声。但此时可不是我冯老三立擂挠羊,却是来了一位大人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