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负重致远有尘舟(1/2)
第八十八章负重致远有尘舟
凤吟只痛快了一天,当天就被伙计从李太和前辈哪里给唤出来了,说是榆次那边的驼队有骆驼犯了病,还不少,正在医治,并且好转。:ap;文字版让凤吟赶紧跟着过去学学,机会难得。
凤吟当天就随着“安大弓”去了榆次县。安大弓的弟子海魁跟锦泰留下来帮忙张罗那个“大张旗鼓”的事情。
榆次为省城门户,为前往京津交通运输之枢纽。安大弓三合镖局的总号,就在榆次。凤吟实际有点不爽,明明要自己亮镖,却偏偏让自己离开总镖局,去看什么骆驼。
路上安大弓就跟凤吟讲,实际这雁门擂相对之后的出镖,都是小事一桩。东口的镖还好说,西口的镖可难走了。西口的镖非但要与人争命,更要与天赌命,天气,地理,恶劣的很。说是那蒙古如果没有骆驼为伴,那就等于说是寸步难行,必死无疑,更别说押镖送货了。
"驼惟奇畜,肉鞍是被。迅呜流沙,显功绝地。晋识流泉,微乎其智。"
所以镖客与骆驼客都是一路同伴。养骆驼拉骆驼的就是骆驼主。因为用驼队运输时是按捻子编队,骆驼客不是骑在骆驼上,而是走在驼队前头,一人拉一捻子,所以驼夫又叫“拉骆驼的”,“拉骆驼的”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很多地方都带有神秘色彩,他们说话办事也被传为传说,很多神奇的故事都是他们带来的,很多地方至今都传说这拉骆驼的会看天时会踩地气。
驼队组织严密,骆驼按“把”跟“捻”计算,分大小把,有六只一把的,也有七只,八只的,通常都是六只,方便管理。驼队远行时的帐篷称作房子,也不光驼队有骆驼房子,也有马房子,羊房子。
一顶房子通常有一百八十峰骆驼,有十个骆驼客,大小两个领房。驼夫两人为一把子,行走分五把子,领房都是识途的老骆驼客,也多是主人,也有受雇于有自己驼队的大商号的。
驼队有走两串的,有有一串的。通常编队后将后边一头骆驼的鼻绳栓在钱一头的架杆上,按把不同,就有十六峰一捻子的大把,也有十二峰一捻子的的小把,两捻子为一队,相互照应。
骆驼都挂驼铃,叮叮当当,相互传递信息,只要这铃声平稳优美,就证明整个驼队平安无事。骆驼背上有毡子做的骆驼屉子,性质类似马鞍,是皮子包得杂草之类,一是不伤骆驼,再是让货物安稳。屉子也分汗屉子,里屉子外屉子,还有大屉子,也有叫骆驼褥子的。汗屉安放在两峰之间,围绕驼峰再裹上里外屉子,后上是罩上大屉子,完了用肚带将屉子勒紧。骆驼屉子也因为用时不同而不同,骆驼可乘可挽,可以驮脚载货,也能拉驼车,驼轿,屉子也分几种。
乘骑时通常用垫子脚蹬就可以了,就是垫一张长形的空出“鞍子”驼峰的毡毯子,人骑跨在两峰之间。
骆驼通人性,有灵气,也吃苦耐劳,记性也好。一旦熟悉了性情,很容易相处。
驼队行走时,头一峰一般是载着所用日用品,食物,水囊,炊具烧壶,柴火,自用的毯子之类。驮货的一般都是粗绳麻袋,通常有瓣儿,穿有绳子,一拽就勒紧了,这个按垛分。头驼货上都会插一杆标枪,打上旗儿。后队老远就能看见,尾随而行,峰一吹也非常威风。
骆驼脖子上都挂着铃铛,材料形状都不一样,出的声也不一样,有挂在脖子上的,也有挂在货上的,但都不能贴身,贴身就不响了。声音不同,有的很沉厚,有的也清脆,还有很尖利的。有“嗡咚嗡咚”的,有“当啷当啷”的,也有“铮嘤呤叮”的。节奏分明,声调不一,随着行走此起彼伏,非常优美精妙。节奏不乱,驼队就没乱。
同一把通常给头峰挂大的,队尾挂小的。有的声尖锐的听着清晰,通常是给最后一峰挂着,出没出事,掉没掉队老远就知道。驼夫对自己手上的驼铃都非常熟悉,是不是自己家的骆驼一听就知道。
特别拉骆驼多有夜行,也全靠这个分辨了。
骆驼开始是有野性的,有的也胆小,通过抚摸接近,逐渐熟悉,穿上柳木棍鼻弓子,慢慢就训练出来了,主要是训练跪卧起,然后是走路不声响。
驮物的时间只要拽着缰绳喊一声“卧特”,骆驼就会慢慢降下身子,前腿一折跪下,后腿在蹲下,静静卧住,通常训练好了不让起来它就会原地卧着,但遇到惊吓也会突然起身。
起来时只要牵着缰绳,也不用拽,一扬手喊一声“啾”,或者轻轻碰下骆驼屁股它就明白了,先一支后腿再伸直前腿,一晃就起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