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五庄观老子会镇元(1/2)
那太上老君下了西昆仑群玉山,飞行不多时,又见那前面好一座高山:
高山峻极,大势峥嵘。(全文字小说阅读尽在文学网)|/\/\|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白鹤每来栖桧柏,玄猿时复挂藤萝。日映晴林,迭迭千条红雾绕;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云飞。幽鸟乱啼青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只见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毫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崖前草秀,岭上梅香。荆棘密森森,芝兰清淡淡。深林鹰凤聚千禽,古洞麒麟辖万兽。涧水有情,曲曲弯弯多绕顾;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又见那绿的槐,斑的竹,青的松,依依千载穠斗华;白的李、红的桃,翠的柳,灼灼三春争艳丽。龙吟虎啸,鹤舞猿啼。麋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
原来此山是西昆仑万寿山,此山乃南瞻部洲与西牛贺州的分界。当时天下分为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多为精灵;北巨芦洲,多为原始部落;西牛贺洲,即是西方;南赡部洲,即是东土。这万寿山山上有座五庄观,观内有个镇元子大仙,乃地仙之祖。原来这神仙,也分得几种,八仙钟离权曾说过此事:
“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脱,神象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
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误交误会,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难而改初心,止于小成。云法有功,终身不能改移,四时不能变换。如绝五味者,岂知有六气,忘七情者,岂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纳之为错。著采补者,笑清静以为愚。好即物以夺天地之气者,不肯休粮。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导引。孤坐闭息,安知有自然。屈体劳形,不识于无为。采阴、取妇人之气,与缩金龟者不同。养阳、食女子之乳,与炼丹者不同。以类推究,不一可胜数。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悦于须臾,厌于持久,用功不谨,错时乱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
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数。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时刻。先要识龙虎,次要配坎离。辨水源清浊,分气候早晚。收真一,察二仪,列三才,分四象,别五运,定六气,聚七宝,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颠倒,气传于母而液行夫妇也。三田反复,烧成丹药,永镇压下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以作陆地神仙,故曰地仙。
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而得脱,乃曰神仙。
地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为天仙,若以厌居洞天,效职以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太上老君识得这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乃是个自种自吃的地仙之祖,连果园、花园、菜园都自家种的有,是个小气鬼。那五庄观观里出一般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虽然比不得王母娘娘的蟠桃更为长寿,但普天之下,只此一株,倒比那蟠桃更为稀罕。可他却从没吃过镇元子一个人参果。那镇元子与那上清天弥罗宫灵宝天尊走得很近。不过封神之劫的诛仙阵与万仙阵,他没有参战,听说是他的神功袖里乾坤没有练好。这袖子还能炼成宝贝,倒是第一次听说。今日听说他那果子熟了,何不去打一下秋风?
于是他飘然落下云头,来到五庄观前。那五庄观,就在松林之中,露出楼阁数层。太上老君来到门观看,见那松坡冷淡,竹径清幽。往来白鹤送浮云,上下猿猴时献果。那门前池宽树影长,石裂苔花破。宫殿森罗紫极高,楼台缥缈丹霞堕。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
又见那山门左边有一通碑,碑上有十个大字,乃是“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太上老君道:“不错不错。”
这时,忽闻仙乐响亮,一位道人率领一众道人迎了过来。那道人头戴紫金冠,无忧鹤氅穿。履鞋登足下,丝带束腰间。体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颜。三须飘颔下,鸦瓴叠鬓边。相迎老君不怠慢,止将玉麈手中拈。
那道人原来正是镇元子大仙,只见他呵呵笑道:“不知哪股仙风,把老君道友给吹来了?”
太上老君道:“我刚访过王母娘娘,从群玉山上下来,欲往西牛贺州,适逢路过贵宝地,所以特来探看道友。”
镇元子将太上老君迎进观内,于大殿内坐下。两人谈些道经,及沧海桑田之事。其间有道童奉茶,乃本地野茶,味道香馨。镇元子又吩咐道童弄些酒菜来,道:“去到菜园里搞些蔬菜来,另外把平时采的蘑菇、黄花、笋子、木耳、蕨菜、猴头,多做几个菜来。还有我酿的十八春,也抱过来两坛。”然后他笑着对老君说:“我这里菜是自家种的,保证没打药,是绿色食品。我这里的酒,是自家酿的,保证没掺酒精没兑水没放敌敌畏没放色素。”
太上老君道:“还是自家菜好,自家酒好,放心。谁会自己骗自己呀!”
菜肴上来,果然都是那嫩生生香喷喷的荠菜,蕨菜,蚂蜂菜、扫帚苗、南瓜尖、韭菜、蒜黄、灯笼椒、西红柿、胡萝卜、黄瓜、白菜之类,又有菌菇汤、面筋汤、玉米羹、银耳羹之类。太上老君吃惯了山珍海味,也吃惯了帝王师的家常饭,蓦然见到这山间清供,食指大动,胃口大开,不禁比平时多吃了三五斗。那两坛老酒,两人说说笑笑,正是: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又有诗道: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