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对人类很友好(1/2)
他们说说笑笑到了黄昏,在京明火山歇了一宿,第二天一早继续向2号车的锚地进,下午三时就到了。远远就能看到蓝色的2号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艳。虽然火星车是无生命的物体,但毕竟是人造物,每个人造物必定凝结了人的智慧和人的情感,何况这个人造物置于火星这种环境上,他们感到格外亲切,就像久违了的老朋友重逢一样,总要拉着手寒喧一番。唐伟宇一跳下3号车,就进入2号车,现在阳光尚好,他开启了太阳能电池接收板。然后他们三人把2号车进行了检测,除了车上有一些灰沙外,车子都是正常的,他们清理了灰尘,就回到3号车。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晨,唐伟宇一个人驾驶着2号车,跟着3号车向京明洞出。这一带也属于金州平原,往东北是尼罗河之湖,路上没有什么著名的大环形山或大陨石坑,最常见的就是石砾和一些大小不一的沙丘,还有这次沙尘暴留下的被风扫荡过的深色痕迹,仿佛大地像一块布,由铁锈色和黑褐色花纹染织而成。他们上次留下的车辙虽然被风吹刮掉,但还能隐约地辨别出来。毕竟是人类崭新的足迹完全不同于几十亿年留下的古老痕迹,沙尘暴再肆虐也不能抹杀这条蜿蜒曲折的路,这让人立即想起鲁迅的一句名言:路是人走出来的。这是宇宙法则,当然同样适用于火星。
约中午时分,他们到了京明洞,唐伟宇用手机跟魏中华报了平安。故地重游,一别八天,这里没有任何变化,唯一有变化的是他们站在京明洞西北的高坡地上能看清四周的地貌。地势东高西低,约十千米长;南高北低,四五千米宽。在这一片地域里,东西两侧山峰连绵,西北方向却是一个明显的低谷地,京明洞就在这谷地的南端。他们蓝色的井架巍然矗立在京明洞北端的谷地上。
他们这次来,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带足了八十天的生活补给。因为钻探没有成功,这次唐伟宇决定重新勘测地质来分析判断岩溶通道,因为在十亿年的时候火星表土上就断了水,对溶岩的侵蚀减少,就是残存的溶蚀裂隙都被火星灰覆盖而消失了,麦迅扛着地质雷达跟随着他们四处奔波,现一处岩性异常的地方,他们就做好标记,这样共花了五天时间,最终选定三个地方作为下步钻探的重点目标。另外很重要的是雷达对京明洞周围及其它可能延伸的通道重新进行了勘探,在岩体中还是现了物理特性的一些差异,并且不排除深层有液态水存在的可能,所以不能放弃硐探的手段,让麦迅继续挖掘那个京明洞,由鲍尔负责。
八天后的下午,麦迅那头就传来好消息,鲍尔用对讲系统兴奋地告诉唐伟宇,他终于现了这个洞穴,在挖通的瞬间,并且麦迅对洞穴里泄出来的空气立即进行了测定,从泄漏出来的空气流来看,洞内的气压大于5o毫巴,温度-13摄氏度,氧气含量大于5%,二氧化碳含量小于85%,还有甲烷气和水汽,就是说洞里的生存环境好于外面。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好消息,看来洞穴对来自地球上的人类很友好。如果洞穴深度足够深,里面有足够的水,能为今后人类生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证。另一个也说明一个问题,火星在十多亿年前有一个比较温暖的气候,但现在还无法确定洞穴里是否有水。
“让麦迅立即停止挖掘,用堵喷井的方法把洞补上。”唐伟宇立即命令鲍尔说,然后又对俞志广下达命令道:“停止钻井!”
“已经打了六十米了。”俞志广不太明白唐伟宇的意图,但只能服从,关掉了钻机,可惜地说:“又白打了。”
“我们去那儿瞧瞧。”唐伟宇边走边对俞志广说:“我突然有一个新的想法,要保存这个洞穴,里面的空气不仅对我们研究火星古气候古环境有极大的价值,而且也能成为将来我们人类在火星上赖以生存之地。”
“可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来探寻水源的,越早寻到越好,能解除我们的危机。麦迅已经把里面的空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记录,已经有了参考价值。我认为下一步应继续把洞口扩大,人进去后,再看看洞内的情况来决定,毕竟我们目前最需要的还是水。再说这里又不是在地球上,不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再说,……”俞志广边走边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把洞口封住,我们人如何进去?如何探寻水源?这肯定拖延了探寻水源的时间,打乱原先的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