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农事活也疯狂(1/2)
金甬波的脚踝基本康复了,只要不负重,她就能到处走了。这么多天呆在室内,她闷得慌,所以一能走动,她便迫不及待地出来了。她最想看看绿色植物,就像一个人在家里呆得久了,最想出去旅游一样。最近风沙倒减弱了许多,尽管空气还是混沌充满尘埃,但能见度提高到十米,所以魏中华允许她在站内走动。
于是她跟黄伟宏联系了一下,黄伟宏正好在大棚里。他每天要在1号公馆和蔬菜大棚之间来回奔波,还要在1号公馆饲养猪和鸡。这二天刚是黄瓜嫁接期(1),番茄也刚好进入授粉期,所以黄伟宏很忙。而黄瓜嫁接过程很难实现自动化,主要靠人工进行嫁接,嫁接的方法跟地球上几乎一样。不过这种黄瓜是特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特别抗寒,专门适宜在火星上种植。番茄是在金甬波登陆火星之后已经收过一茬,这次是第二茬,时下正处于授粉期。(2)
金甬波一走进3号大棚,远远看到的最大一片密密的碧绿青翠就是番茄园。因为番茄藤蔓太高大,有二十几米,所以茎蔓基本上是平躺在二三米高的辅助支架和吊线之中,平着生长,便于管理,也方便采摘。金甬波走近番茄园,青绿中映照出一个人影,她知道一定是黄伟宏了。
果然黄伟宏正拿着一个吹风机对番茄的花蕊一处一处地吹过去。她感到好玩,“我来,我来。”就抢过吹风机也对着花蕊猛吹一阵。黄伟宏笑笑对她说:“如果像你这样吹,我们就吃不到番茄了。花蕊也像一个人,你对它好一点,温柔一点,它就贡献给你更大更鲜的果实。”
“好个农民伯伯,你胆子育了,竟敢借隐头骂我不温柔?”金甬波扬起吹风机朝黄伟宏的头盔吹了一下。要不是穿着火星服,金甬波必定捉弄他到喊妈为止。
“我哪敢骂你?我说的是自己,如果我对你好一点,你会不会对我好一点?”黄伟宏盯着她地深情地说。
隔着面罩金甬波看不清他的眼睛,但从他说话的语气来听,他不像是开玩笑而是认真的,金甬波装作糊涂的样子,也开玩笑地说:“我哪一次对你不好啦?你看我都来帮你了。”
黄伟宏见她这样说,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拿着吹风机对她示范,说:“谢谢啦,你吹的时候真的不要碰到番茄,吹风机可以稍微远一点。”
金甬波接过吹风机,说:“农民伯伯,农业方面你有一手,你何不想办法养一些蜜蜂,以后就不用这么麻烦,吹啊吹的了。”
“现在在这种环境中不可能养蜂,我想以后有能力办得到。”黄伟宏边说边拿着剪刀修剪起侧枝来了。
金甬波在授粉的时候,又问了些如何剪枝,黄伟宏一一教了她一些方法。因为棚顶高为三米,为了方便管理和采摘,不能让番茄随意长上去,于是又教了她如何在支架上帮番茄绑蔓,之后他去嫁接黄瓜苗,番茄园就交给她了。番茄授粉每一到二天一次,剪侧枝每隔三天一次,另外检查蔓藤是否向上长,如果向上长了,就要压下来一点,绑住。所以金甬波几乎每天近中午的时候都要来一趟,做好这工作回去就刚好是做饭时间。
这里的农事也真忙,金甬波总算领会到了。番茄授粉期还没结束,那边2号低温大棚里的生菜也可以采收了,因为在火星三分之一地球重力下,蔬菜长得尤其高大,生菜也不例外,这里的生菜比地球上的差不多要大一倍。
他们随吃随采,因此生菜的采收也由金甬波负责,吃多少采多少,这些天基本上每天都有生菜,有时候拌上色拉直接生吃,有时候则清炒,有时候也煮汤。但生菜生长的度太快了,他们往往来不及吃,只好包装后收藏在冷藏箱里。当然日子一放久,生菜味道就会变差,所以常常提早把新鲜的生菜喂猪。
为了保证新鲜和多品种,每一种蔬菜一般情况下只种少量,种之前黄伟宏都要估计好这一茬数量,再隔段时间种下一茬,与另一品种的时间相间,尽量保证平时能多吃上不同品种的蔬菜,所以在某一段时间里,队员们能吃到不同品种的蔬菜,但这增加了他工作量。金甬波一有空的时候就去帮他一把。
在火星上植物生长的度比地球上快,而且产量也高许多,看来在火星上吃上新鲜蔬菜是不成问题的,遗憾的是品种目前还不多。
这里的大棚共有四个,是用最先进的全天候自动监控的,并且可以在住宿的房间里用计算机控制和设定。因为基本上没有虫害,所以温度,湿度,光照,气压,营养液等容易实现全自动管理,但余下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因此每次总要限制种植数量。
大棚共分1,2,3,4四个大棚,彼此相邻,每个面积约二三百平方米,最大的是4号大棚有五百平方米。四个棚顶的材料跟阳光走廊的材料是一样的,因为里面二氧化碳充足,容易形成了一个温室效应,但到了晚上温差过大,保温不易。
另外棚内的气压只能达到半个大气压,这对植物是一个考验,尽管来火星的这些植物适应低气压环境,但为了保证这半个大气压,需要二台增压泵,耗氧大,进出门处还要用过渡气闸门隔离。
1号棚面积最小,主要是育苗室;2号棚是叶菜类培植室,主要有生菜,甘蓝,青菜,芹菜;3号棚是瓜果类培植室,如青瓜,甜瓜,番茄等,上面悬挂着一排排塑料吊线,主要用于固定植物的茎和蔓;而走进4号大棚,感觉就跟其它的三个大棚完全不同了。
这是个实验大棚,棚顶次使用最新的优质吸热保温材料制成的,能完全透过太阳光,这里区别于其他三个大棚,正是应用了先进的人工磁场生器。里面的气压基本上同火星上原始的气压,土地也翻耕得跟以前金甬波在农村常见到的地畦一样,只是现在地上是一些枯萎的菜苗。
魏中华曾介绍过,这里唯一欠缺的是土壤问题,虽然他们从其它地方挑选过来的土地成分与地球上的类似,但因为土壤中缺少微生物和水分的条件,把这里的土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橱房和卫生间里那些处理后的有机垃圾大都运到这儿来合成*人造土壤。
大棚建好后,唐教授和魏教授两人就开始试种一些耐寒易种植的农作物,如青菜和甘蓝,但遗憾的都没有过低气压和寒冷的关,一直因为忙于搞基地的基本建设,阳光走廊,人力和精力有限而搁置了。
事实上,他们在大棚里跟这些绿色植物相处,对于火星上生活的人类来说,完全是一种享受了。面对眼前那一片片郁郁苍苍的植物,有红的,绿的,黄的,金甬波感到自己像进入了地球上的生态植物园,走近种着蔬菜的栽培槽,看到管道里的营养液在缓慢地流动,看到浸在液体中的氧气管里冒出一串串极细的气体,仿佛还能看到轻轻的流水声和流回贮液池的叮咚声(在火星上因空气稀薄,声音一般是难传播的,所以是看),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个农家田园风光!
她第一次进入大棚的时候简直要被陶醉了。不单是金甬波,其实每个队员隔几天都喜欢来这儿亲近这人工大自然,也算是作一次绿色生态游吧。
这次意外的灾难打乱了魏教授的全盘计划,也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全站队员都放弃了一些学科上的研究,魏教授和吕工夜以继日,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恢复1号公馆的生保系统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