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萧白朗的刁难(1/2)
书评区有置顶的群号,欢迎各位读者大人加入讨论群。
从李客舟那里,傅山叉了解到了一个与他想象和见识中不尽相同的关于器具制造的体系。他即将要建立的修理工坊,与其说是工坊(作坊),倒不如说是一个小型的手工工场。
从15世纪开始,这种工场已经逐渐在欧洲开始展起来了,最初是在意大利的一系列商业城邦,其中又以纺织业达的佛罗伦萨为代表,与过去的纯粹的手工作坊不同的是,手工工场开始有了初步的分工,同时依靠着从古代积累下来的简单的机械方面的成就,一些水力机械开始被运用于某些需要大量人力的枯燥简单的工序中去。比如说水力锻造,研磨等。早期的机器简单而粗糙,依靠着风力或者是水力,也只能完成一些非常简单的却需要纯粹的力量的事情。
随后在文艺复兴之中,欧洲人迎来了一个穿越者式的大师级人物,列奥纳多&bu11;达&bu11;芬奇。在这个以绘画大师的身份而被人广为熟悉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大师死后遗留下的草图手稿中,当时人们现了许多无法看懂的明或者说是构想,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能够看懂的,被运用到了实际的生产之中的奇思妙想。后世的人们则惊讶的在他的手稿中现诸如直升机,坦克,机关枪等等对于当时的那种科学水平下,不啻于猴子对外星人生活的勾勒的成果。因此他一度被怀疑是穿越到古代的现代人。
中国在经过了元末的战乱之后,一度曾经在这些方面落后于欧洲同时期的水平,随后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明代经济与社会展的需求,手工工场也同样在江浙一带兴起。甚至到了明末最后的繁荣时,江浙一带一度出现有织机上千台的巨型制丝工场。对水力机械的运用也曾经被记录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之中。
随后明末大乱,满清入主中原,华夏文明出现了惊人的倒退,这种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再次成为了闻所未闻的新奇事件。
所以,如今的整个东亚,能够直接组建一个手工工场的,差不多也就只有义勇军这独一份了,之所以说差不多,是因为隔着海的小岛日本,虽然在入侵朝鲜被明朝击败后,几乎统一了整个日本的猴子丰臣秀吉后没有后代,作为继承人的侄子敌不过老乌龟德川,最终进入了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时代,但日本国内部的兰学(兰指荷兰,代指西学)虽然转入地下却一直没有中断传承,为两百年后的明治维新留下的火种,所以在日本岛上,也许还有一些相关的技术存在。
不过,义勇军所拥有的却是结合了标准化思想的半工业化工厂,相比之下又要先进许多,因此说独一份也是差不多的。
经过几年的不断展延伸,军工制造在李满江的前瞻性指导下已经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既然傅山叉得到了李满江的许可,这时候就能省下大量的积累而直接进入近代化的生产方式中了。
这是傅山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较于晋商自成一个完善的利益体系不同,傅山叉的船更小,也更容易掉头。他不是(或者说不再是)体系的受益者,反而因为体系而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同时他又没有太多的思想和传统方面的约束,作为一个游走在江湖边缘的人物,他也不缺乏孤注一掷的冒险气概,算起来,他其实比较类似早期的欧洲冒险家,这些由破产商人,落魄贵族组成的团体,心中怀着对财富的火热的渴望,犯下了无数的滔天罪行,却也为白种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所以,当晋商们还在顾忌着李满江和义勇军内可能的既得利益团体而不太敢把触手伸到义勇军已有的军工制造体系中来吸取经验,技术,只是通过自己的渠道从别的地方招募一些能工巧匠按照传统的作坊式铁匠铺的想法来组建修理工坊的时候,傅山叉已经攀附着花了不小代价巴结上的张耀祖,李客舟等人的关系网,花了高价从义勇谷里买来了一些被淘汰的或者即将被淘汰的旧设备,运出山来选择合适的地方筹建工场了。
不过这中间,傅山叉也遇到了一个麻烦,一个他曾经不小心得罪过的关键性的人物。
萧白朗。
好五年前那个瘦弱仿佛小姑娘一样的少年不一样,自从被雄鹿部长老当成礼物一样送给了李满江之后,他就脱离了那种忍饥挨饿吃不饱饭的生活。几年下来育得飞快,竟然从矮小得被认为只有12,3岁的小个子,迅的长成了和李满江差不多高的大汉。
不过,相较于身体上的成长,更为显著的是他在学习方面取得成就。
当他被送给李满江的时候,正好处于十几岁,这是学习的黄金年龄。加上他本身受到家学铁匠传统的熏陶,不久之后他就在工科制造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而他自己也争气,由于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同时却也因为山区原始的生活环境的相对简单和单纯,萧白朗并没有沾染上太多的恶习(有的少年虽然也是饱受磨难,却也不知不觉中被磨难他的社会所同化,沾染了许多恶习,最后成为扶不上墙的阿斗),同时他也深深的明白眼前机会的来之不易,他努力认真的抓住一切机会认真的学习。很快他就把李满江不多的相关知识榨得一干二净,同时又从其他的工匠那里学到了各种各种的经验。最后他竟然成为了义勇军中掌握了最多的技术的大匠师。
所谓大匠师,其实就是欧洲人所称的工程师。
这样的大匠师,在义勇军的整个军工系统近千人名工人和技师之中不过寥寥几人。萧白朗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