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二战蛟河(中3)(1/2)
五里,两千五百米的距离,对于两条腿的非人黑叔叔刘易斯先生来说,如果能保持它的最快度,跑完这段距离只需要短短25o秒种。然而对于清军和义勇军双方胯下的四腿战马来说,城外这一大片看似平坦宽阔的草地平原,却也不是国际赛马场田径场的塑胶或是夯土跑道,因此虽然是相向而行,却仍旧花去了足足两分钟,两方人马才在相距大半里地远的位置停下来相互打量。
实际上,主要是清军游骑打量李客周带领的斥候队。
这几天来,清军内部对红衣贼军的斥候队都有着种种或是离谱或是夸张的传闻,因为数次隐秘交锋,全都是安部游骑们吃了大亏,因此在内部传闻中,有信誓旦旦说,红衣贼军力的斥候,其实就是北面的罗刹国,身高一丈,血盆大口,喜好生吃人肉嘬饮活人热血,那全身通红的衣服上,可不就是写着些符箓篆文嘛!也有的人说,这些红衣贼,都是贼人李满江的手下,李满江那是谁?那是到过龙虎山跟着大牛鼻子天师们学过奇门遁甲的,这些斥候们个个都跟着李满江学过妖法,会手霹雳,掌心雷,那可不得了,中者立毙啊……实际上,所谓的掌心雷,就是义勇军斥候们使用的遂手枪,遂手枪这种武器并非没有在中国的出现过,早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达官贵人以此为万物把玩鉴赏,视为西洋奇物,同时在在明末战争中得到过小规模的应用。
不过由于明朝本身的体制问题,制造出来的火器质量低劣,大的鸟铳火炮尚且不敷使用呢,手铳这种更加小巧精致的玩意儿就更是不行了,有质量可靠的,都摆在朝廷文官们的书房里当个器物欣赏把玩,也轮不到丘八军人们上战争报名杀敌之用。
所以,对于清军的记忆来说,火器这种东西的威力,要么就是停留在沉重的红衣大炮的巨大轰鸣声中,要么就是停留在明军自己使用者都害怕因此减装射药,射之后噗的一声出一道略有灼伤皮肤能力的火焰的玩具,要么就是停留在自己目前正在使用的巨型化抬枪上面。
清朝的火器,有一个有趣的展趋势,那就是一切火枪的抬枪化,巨型化。
整个清朝的火枪历史,从火门枪到后庄金属弹的栓动步枪,无意不被改造成抬枪过。
按照一些专家的考证,清朝的抬枪,应该属于是一种重型滑膛枪,大约就是欧洲15世纪的水准。按道理说是欧洲人制造出重型滑膛枪是为了对付重骑兵的厚实的板甲,而在流行鱼鳞甲,棉甲,锁子甲的东方,这种畸形的火器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被清军如此厚爱,完完整整的延续了整个清朝的两百多年历史呢?
其实很简单,制造出如此巨大的火器,是为了方方面面留下余地。
何解呢?
先是因为中国本身的铁矿品质低劣,全国范围内唯一能称得上的是富矿(5o以上)的,也即是海南石绿了。其余的大小铁矿,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本属于品矿,劣矿。矿石品味低,则在古代相对落后的冶炼技术下,冶炼出来的铁也自然质量不佳。同时加上官营工部匠作模式,内部官吏上下其手,技术人员待遇极差,所有人都没有责任心,所以才会出现了明代的那种,连士兵自己都不敢使用的火铳——害怕那质量低劣的枪管炸膛啊。
所以,在经历了明清交际的技术大规模后退之后,“智慧”的清朝官员们明了一种新型的武器以应付这种状况,这就是抬枪。
如果真正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制造出来的抬枪,能够使用的基本上就只有终结者了,这玩意儿实际上应该算是小口径火炮了。
不过,这个神奇的玩意儿在设计的时候,就给所有的工序都留有了足够的活动空间。
譬如,因为巨型化,所以枪管自然得造的厚实一些,这样一来,好歹更厚的枪管比薄薄的枪管更不容易炸膛吧。
又譬如,由于巨型化,那么标准的射火药添装量也随之而上升了吧?那么即便是实际操作的士兵们担心这个枪的质量问题,稍微的减少那么一些射药,可是一增一减下来,实际上还是能够勉强保证了火枪的威力的。
所以,这种巨型的抬枪通过极为复杂的“博弈”理论方式设计出来后,保证了各个方面的满意,也使得清军有了勉强能够使用的火枪——抬枪在两百年后的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中,可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哦。
话题扯远了,书归正传。
清军的游骑们遵守了游骑探马的规矩,同时汲取了前面倒霉的同伴的经验,隔着三四百米只是远远的观望猜测义勇军们斥候们的情况。对于游骑来说,最重要的是拿到情报,与敌人交战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甚至连次要任务都谈不上,也许在以前的几十年,由于明军的软弱,哪怕见到几个落单的亮着脑门留着小辫子的清军游骑都会吓得转身逃跑甚至投降,使得他清军的游骑有些胆大妄为,可是现在既然遇到深浅不知的对手,那么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按照自古传下来的规矩观测一下敌情回报,也没人能说个什么好歹嘛。
可惜,他们面对的李客周带领的红衣义勇军斥候们,这次可不是为了侦探敌情来的,由于李满江给蛟河城定下的战略目标就是依托领先于清军见识两个世纪的城堡堑壕城防体系以及领先于他们一百多年的先进的火枪火炮,同时依靠张耀祖这个很好的执行者的指挥,坚守一到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不被攻破就是最大的胜利,因此,骑兵队这种对于城防作战没有太大意义的兵种并没有留给张耀祖太多。毕竟,目前义勇军实力尚弱,需要节省每一份可用的资源,因此,整个蛟河城里唯一能用得上的算得上是骑兵的,也就是只有李客周下辖的三十来个斥候了。
所以,此时,李客周肩负的任务,完全不是探知敌情,侦察情报,而是实实在的作为机动战斗力打击敌人有生力量的小股骑兵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