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棱堡—新体系(1/2)
蛟河,这个李满江第一个占领的满清城池,此时随着北面吉林城的陷落,相对于吉林那扼守水陆枢纽,隔断科尔沁黑龙江与辽宁交通之坦途的位置来,倒又逊色不少,甚至相比于几个柳条边墙的门墙堡垒所面对的压力也是略有不如。
作为李满江亲自率部夺取的第一座城池,在一个多月前的那次战斗中,由于李满江的坚持,在萨布素率军来犯的时候,义勇军一反常理,没有依靠蛟河城的城池固守,而是主动在城外开阔地带排兵布阵迎接清军。在这次战斗中,排队击毙的战争模式第一次展现在东方土地上,然而同时,也是因为蛟河城防正在李满江的新式战术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改造。
蛟河城原本在冷兵器战争模式的思维下建造起来的,以防御小股的普通盗贼马匪和可能作乱的中小部落的攻击为目的的简陋小城,此城北西两侧依着拉法河,正好建在拉法河一个河湾处的小丘上,相对于平原,到是要高出二三十米,若是天气晴朗,站在城墙上远眺,方圆数里之内都一览无遗,当初选择这个地方筑城的人眼光倒是不差,着实是个兵家要冲。
李满江在真正占领了蛟河城之后,进行的地形勘察时,愕然现,这蛟河城的地形地貌,活脱脱就是当初李满江在穿越前上某个论坛上看到过的雅克萨城的翻版,念及此,又出于战局大势的考虑,义勇军在短时间之内都会处于人员短缺的劣势状态,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于是,在三月底化冻之后,李满江甚至不顾及随时可能攻来的吉林清军就征城中壮丁——多少给点工钱,还给饭吃有了这两点一般老百姓也没什么意见和不满了,开始对蛟河城防体的改造。
原本不甚高大的城墙以外,上千名壮丁日夜不停的挖掘出了三条平行的只有齐胸深却足有三米宽的的堑壕,同时在签好向着城墙一侧,挖掘出来的土被堆砌成半人多高的胸墙。
同时,城墙的改造也由义勇军骨干带领着新兵们进行,环绕着整座蛟河城的城墙分别在东西南北以及东南五个方向上开出了缺口,随后开始修建五个相对宽阔的棱形平台,这个工程相对挖堑壕来说,更难,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直到萨布素率军来攻之时,蛟河城防改造工程仍然没有结束。
因此,正是因为这样,李满江才选择出城野战让排队枪毙战争模式提前登上的东方大陆的舞台上,这既是自信,也是无奈。
此后,获得了大批俘虏的义勇军一遍改编投降军队,一方面和晋商们勾勾搭搭,同时也没有放松城防建设。
就算这样,直到李满江攻下吉林,占领了边墙诸门(堡),以后的一个月后,接任蛟河城守备的张耀祖才基本完成了蛟河城的棱堡化。
这种简易棱堡,基本是照抄了在11年之后让上万清军铩羽而归的雅克萨城的设计,虽然只不过是16世纪水准的简易棱堡,相比欧洲强国西班牙法国等足足落后了一百多年的沙俄远征军,却也足以抵御仍然生活在中世纪早期的清军了。
雅克萨城,原本是由当地的达斡尔人建造,是土木结构的简易城寨,在沙俄罪犯们来到之后,差不多还算茹毛饮血状态的达斡尔人怎么是有着火枪皮炮的哥萨克们的对手,于是被这群亡命徒占据,此后被作为远东的货物中转站,经过简单的改造和加固——就像李满江在蛟河所做的那样,修了几个棱堡炮台,挖了几条堑壕,就成了清军难以逾越的天堑。
棱堡于中世纪晚期明,主要受君士坦丁堡之战影响,火炮第一次在西方人面前展现出了无穷的潜力和威力,中世纪的石头堡垒在火炮面前成了豆腐奶酪,反而是夯实的泥土和木头结合起来对实心铁弹的破坏力有不错的抵御效果,同时,由于火炮的普遍使用,原本狭窄的城墙上由于无法摆放火炮而限制了火力的挥,于是城墙变得越来越矮,却越来越厚,同时城墙上出现了一个个的平台以供火炮摆放设计,最后圆形被淘汰,更少死角的棱形被普遍使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