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康熙剩世 > 第十二章 建设

第十二章 建设(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三国之庶子称雄 网游之从零进化 折草记(原名腐女踏草) 占有 火影之武神 堕落之云 佳偶天成 我的极品婆婆 重生百度 刺客魔传

无论这个山谷以前叫什么,李满江还是重新给它其了个名字,一个很庸俗的名字——宏图沟以寓意以此山谷为起点,李满江和他的手下们将实现一场前所未有的宏图大业。

建设新家园的第一步,是让所有人都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于是李满江除了安排妇女们配合几个熟练的农夫复垦荒地之外,其余三十几人都被集中到一起建造房屋。

通常房屋的结构最重要的自然是地基了,正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不过好在前任栽树,后人乘凉。那些不知名的前任再此垦殖,建造村庄的时候,虽然大多都是土墙茅草屋,不过地面却也夯的结结实实。几十年过去了,残垣断壁推倒清空,挖去表层被杂草松动了的浮土,地下依然能看出石头基座的牢固。

李满江带着身强力壮的男人们进山选择了那些不大不小一人合抱的“小树”砍到,再用马匹拖到谷里加工。这时候的大兴安岭山林,千百年来只有少数渔猎民族在里面生活着,基本上没有得到过有效的开,这些民族在明清时期被成为生女真,其实却是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有的民族在与汉人,蒙古人的接触之后,逐渐汉化,蒙古化,开始逐渐脱离原始的氏族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他们走出山林,在不是那么山高林密的湖畔水岸或放牧捕鱼,或是烧荒种地,被人称为真,实际上,同样还是由许多不同民族的部落组成。走出山林的真们不会再进山去过那种苦寒的生活(虽然在汉人看来,都是苦寒之地的野蛮人,不过显然游猎部族获得食物的稳定性相对于放牧和种地来说是更加苦寒的,实际上满清还没有入关之前,他们都称呼山民们为野人),所以,千百年来,大兴安岭地区都是保持着这种原始的自然状态。

木匠们带领着青壮按照李满江的描述把一根根木料加工成了柱子,房梁,然后拼装起来,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榫卯结构被减少了许多,李满江只允许木匠们使用最基本的榫卯方式连接整根木料,然后用粗大的铁钉固定。榫卯结构在中国古代木匠的手中挥到了极致,号称能够不用一颗钉子建起一座木质高楼,实际上他们也的确能做到,甚至这些高楼比用钉子连接的房子更加耐用。但是这对于李满江来说,毫无意义。过于追求完美的工艺并不是太好的习惯,实际上李满江所决定建造的,是19世纪美国的成木屋。

这种木屋在材料准备好的情况下,如果有2个工匠加上1o个出力的,只需要7天左右就能建好一栋两层楼的房子。这种房子在美国拓荒西部时代被普遍推广,由于成本低廉,性价比高,至今仍然被美国普遍使用。

很快第一栋房子的框架被树立起来,出于尽快搬进房子的愿望,李满江没有执著于美式木屋的两层楼结构,实际上在开拓时代,大多数农庄的房子并不是两层楼,而是平房。两层的房屋多见于小镇上,这种平房的结构自然更加简单,不过在李满江的坚持下,木匠门打造的平方最低矮的地方依然高达一丈,高达的房屋有利于阳光照射和通风,这也是减少滋生跳蚤的基础条件。

然而当房屋的框架树立起来之后,李满江才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木板生产度太慢,这个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只能依靠大量人工弥补生产效率的地下,这也坚定了李满江以后使用机械的决心。

第二就更是无解,这个问题就是钉子。

在李满江生活的时代,哪怕是穷僻的农村,钉子也是一种常见的,便宜的工业产品。一根十公分长的钢钉也不过几毛钱。而实际上如果翻翻教科书,就能读到这样的语句——在共和国建立之前,旧中国毫无工业基础,甚至连一根钉子都无法生产。这种被现代人嗤之以鼻的被认为是赞歌的语句显然已经不能引起新时代的人的注意了。

而李满江曾经打过工的一个小铁钉作坊让他意识到,为什么现代还有许多地方把钉子称为“洋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