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大老板的荡小姨子(1/2)
大年三十的除夕,卖水泥的弟弟早已关门回浯沙村的老家,而卖衣服的妹妹何玉珊还要卖上半天,毕竟这时候来买便宜衣服的人倒处都是,而且她已经租住在西门外的一处民房里,那里才是她的家。
大富婆何玉婷拐进永宁镇的“车头”,顺东沿石头板路小进,停在一座小庙门前,这里街道两排都是鞋服店,小庙旁边一间叫玉珊牛仔裤的小店便是妹妹开的。
永宁俗称永宁卫,是明朝三大沿海兵卫之一,做为大明朝抗击海寇的一道重要海防隘口,从明朝初朝兴起,但到了中后期随着政治局势越来越混乱,及一场守城将军与倭寇合谋屠城的悲剧,再加上是明末郑成功做为抗击清朝的一个重要据点,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且由于清朝刻意破坏永宁原先的八卦布局,再加上几百年经济的颓废,这里便慢慢荒凉了。由于永宁以前是军营创健的地方,地方人士也都尚武,永宁小东门的陈姓人家,也曾在明朝出过一个武榜眼,古今文人更不乏其数,如凭文章救命的张寿等。
拥挤的服装店,个头1.65米的何玉珊在跟一对母子讨价还价,身材标致脸蛋亮丽的何玉珊*着那张大嘴,叽哩呱啦的让这位农家妇女心甘情愿的掏出钱袋子,买了一件争论多时的蓝牛仔裤给她十五六岁的儿子。
得了便宜,何玉珊嘴口还不轻饶:“你看看,这裤子的质量多地道,厚实着呢,要不是除夕了,我不会成本价就卖出去。”说完,把裤子折好装进带子,递给这个刚从海边走来的村妇,她的手背满是粗糙的贝壳伤疤,赶在今天才给儿子买件裤子,也是图省一二十块钱。
看见姐姐走进店门,何玉珊这才不再奚落这对母子,她本来就讨厌像前老公王征标一样的渔民和他们的家庭,她曾在民政局办离婚时对王征标讲过,整天摸在咸水烂鱼边,上半生没有理想,下半身没有想象,搞不好床上全是死鱼的臭腥味。
“姐,你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我等下就要关门了。”何玉珊亲切的说。
“还不是过来看看你,店里的生意怎么样,你的两个女儿呢。”何玉婷一边说,一边拿起身上的一个小包,递给妹妹,那里面是五千块钱。何玉婷理解这个妹妹的脾性,倔强中带有一种不安分的挣扎,要是这个服装店开不下去,她又离了婚,搞不好为了混口饭吃,这个小妹也会跟其他外来老妇女一样,在出租屋挂起招牌,专门用身体招待那些本地老头。
要不是姐姐弟弟的救济,何玉珊早关了店门该干嘛干嘛去。她有时为了与情人董荣裕共度婵娟,大白天连店门都没开,尽在床上来回折腾。
这个何玉珊要是没有店,没有钱,还能高谈什么人生理想,何况一个四十岁的孩子她妈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还有出头之日?
按说这个董荣裕年近四旬,样子粗矮容貌丑恶,满脸疙瘩一身横肉,心思尽是些变态想法,也不知道他哪点比得上王征标,就是脑子想法多了一点,顺着改革春风,开间小服装厂,腰包里有点散钱而已,毕竟这个何玉珊不能跟姐姐相提并论,她终是个向着金钱看的女子。
何玉珊拿着姐姐的救济金,忙倒了杯开水,递给姐姐,感激的说:“店里马马虎虎,勉强度日吧,穷不死富不活的。两个女儿好吃懒做,在家里看电视呢,就前几天过来帮忙一下,今天都不来了,就剩我跟这个小红一起看店。”说完,给姐姐指了旁边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
看着这个叫小红的小女孩识相的出去上厕所,何玉婷停了一会,思虑过半之后,叫着妹妹的小名,既批评教育又带着老公交待的心事说:“华华,不是我说你,你又何必呢,王征标好歹是一个顾家的男人,你就是不知道世事深浅,好好的一个家不要,跟那个矮冬瓜混上一起,他是个孬种,能给你什么幸福,你啊,也不顾及别人背后怎么说你。”
“姐,你今天是怎么了,还提那个王征标干什么,他跟董荣裕比起来,他才算个孬种呢,怎么了,今天你到底是来看我还是专门来说我的啊。”何玉珊介意姐姐的语气,都多久的事了,再说了,她又不止这个开小厂的董老板一个情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