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志 > 第076章 孙皓继位

第076章 孙皓继位(2/2)

目录
好书推荐: 斗气魔妃有点拽 蓝色最终 崩坏召唤 全真仙门 武侠世界里的剑仙 奇幻共和国 快穿之复仇事务所 学渣,我回来了 冥界之花冥冥 重生黄金岁月

这一年,孙皓听从西陵都督步阐上奏的建议,迁都武昌,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群臣劝谏,孙皓不听,据说当时孙皓只是听信了宫中术士的一句预言:荆州有天子气。

甘露二年(266),孙皓得到一口大鼎,于是改年宝鼎,大赦。当年孙皓任命陆凯为左丞相,常侍万彧为右丞相。当年十月,永安的山贼施但等人聚众数千人,劫持了孙皓庶弟永安侯孙谦离开乌程,拿走孙和陵上鼓吹曲盖。等到到建业时候,已经有一万多人。丁固、诸葛靓驻扎在牛屯,与之大战,施但失败逃走,不过抓住了孙谦,孙谦自杀。孙皓听说施但谋反,表面上仍然认为之前迁都是对的,却派让几百人鸣鼓喧哗进入建业,杀掉施但家人,说是以荆州的王气破扬州贼。这一年的年末,孙皓又将国都迁至建业,以卫将军滕牧留守武昌,迁都的闹剧就此结束。

宝鼎二年(267)春,孙皓再次大赦。右丞相万彧上镇守巴丘。同年建起昭明宫,昭明宫约五百丈。孙皓建立新宫,让两千石以下的官员都到山林里监督伐木。破坏营房,周以围墙,布置亭榭石木,穷极伎巧,费用以亿万计算。陆凯劝谏,孙皓没有听从。

【决裂司马】

元兴元年(264),孙皓继位后不久,魏国的国相司马昭为了说明魏国在交趾设郡的问题,派遣吴国在寿春城的降将徐绍、孙彧领着使命带着书信,向孙皓陈述国事形势的利害,希望孙皓归降(注1)。

元兴二年(264)三月,孙皓派遣使者随徐绍、孙彧前往魏国,送去给司马昭的回信,信中说道:“知道您以超过世人的才干,位居相国的职任,有移化引导皇帝的功劳,辛勤至极。寡人无德,顺承皇统,想与贤良之士共同拯救乱世,而由于道路阻隔没有实现这一缘份,您的美意真切明显,深沉执着。现派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弘璆前来宣明我的诚意。”徐绍行至濡须,孙皓将他召回来杀死,将其家属迁徙到建安(现福建境内,当时属于偏远地区),起因是有人报告徐绍称赞中原。

甘露二年(266)年初,孙皓派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吊唁晋文帝。等到回国时,张俨病死于途中。这一年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

丁忠劝说孙皓:“北方防守作战的器械不完备,可袭击取得弋阳。”孙皓征询群臣意见,镇西大将军陆凯说:“军队不得已才使用,况且三国鼎立以来,互相侵战攻伐,没有一年安定。如今强敌新近吞并巴蜀,获得两个国土的实力,而他们遣使求亲,打算停止征战劳役,切不可以为对方是求援于我国。如今敌人势力正处在强大的时期,而想侥幸取胜,看不出有什么好处。”

车骑将军刘纂说:“天生五才,谁能去掉兵战之事?欺诈争雄,历来如此!如果对方有空可钻,岂可轻易放弃?应当派出间谍,前往探视对方真情。”孙皓心中同意刘纂的意见,考虑到蜀国刚被北方平定,故此没有作出军事行动,虽然和晋朝断绝了关系然而最终还是放弃了出兵的打算。

在孙皓上台之初,司马家已经消灭了蜀汉,只剩下孙吴孤掌难鸣,交州也被司马家横插了一手,所以孙皓一开始对于司马氏还是颇为畏惧的,但很快司马昭就去世了,其继承人司马炎将精力放在了篡位上,并没有威胁到孙吴,因为北方内部的变动,孙皓对于司马家以及晋朝的态度开始改变。

ps:这是补昨天的。

注1:汉晋春秋载晋文王与皓书曰:“圣人称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礼义,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后上下安服,群生获所。逮至末涂,纯德既毁,剿民之命,以争强於天下,违礼顺之至理,则仁者弗由也。方今主上圣明,覆幬无外,仆备位宰辅,属当国重。唯华夏乖殊,方隅圮裂,六十余载,金革亟动,无年不战,暴骸丧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故分命偏师,平定蜀汉,役未经年,全军独克。于时猛将谋夫,朝臣庶士,咸以奉天时之宜,就既征之军,藉吞敌之势,宜遂回旗东指,以临吴境。舟师泛江,顺流而下,陆军南辕,取径四郡,兼成(cheng)都之械,漕巴汉之粟,然后以中军整旅,三方云会,未及浃辰,可使江表厎平,南夏顺轨。然国朝深惟伐蜀之举,虽有静难之功,亦悼蜀民独罹其害,战於绵竹者,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伏尸蔽地,血流丹野。一之於前,犹追恨不忍,况重之於后乎?是故旋师按甲,思与南邦共全百姓之命。夫料力忖势,度资量险,远考古昔废兴之理,近鉴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去危即顺,屈己以宁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陨德覆祚,而不称於后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今朝廷遣徐绍、孙彧献书喻怀,若书御於前,必少留意,回虑革算,结欢弭兵,共为一家,惠矜吴会,施及中土,岂不泰哉!此昭心之大原也,敢不承受。若不获命,则普天率土,期於大同,虽重干戈,固不获已也。”

目录
新书推荐: 唐功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