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我胡......袁大刚又回来了!(四)(1/2)
看着这对儿打打闹闹地爷孙俩,袁大刚偷偷抹掉头上的虚汗——【他】娘【的】,太惊险了,以后绝对不能在偷看女人洗澡的时候工作了!
一旁跟来的卫队长无奈地对袁大刚说道:“陛下,您不去管管?”
袁大刚摇摇头说道:“你(wo)不(bu)懂(gan),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之下,适当的发泄一下自己心中的闷气和各种负面情绪是好事。”然后又对着卫队长说道:“告诉我的秘书,把帝国的法官们尽快请过来,然后你给我带着人去那个什么吴老爷的家里抓人,能抓多少抓多少,有敢反抗的,格杀勿论!另外再向海陆两军传令:除北方、东北方边疆派驻少量部队防止罗刹国和日本国进犯之外,其余部队尽数南下,不管用什么办法,给我半月之内打下中华的半壁江山,另外,告诉清国的现任皇帝,我胡汉三......啊不对,我袁大刚又回来了!”
命令发出,全军犹如饿极的狼一般向关内涛涛而来。
北京,紫禁城。
载恬先生坐在龙书案后愁眉不展,一旁的帝师翁同龢正附在光绪的耳边小声地说着什么。
现今已经是光绪帝亲政第四个年头了,可是不亲政还好,一亲政没几年这“袁逆”便又起兵谋反了,占着东北的两省还不够吗?那可是我大清的龙兴之地啊!
该死的袁逆!光绪帝愤愤地想着,亲爸爸垂帘听政的时候你们不来,反倒是朕亲政的时候你们才来,这不是给朕添堵吗?
这下好了,那些个后党的大臣们现在纷纷上书,说什么“今上年幼,亲政尚且不足”、“大清朝离不开老佛爷”等等,更有那过分的,竟然直接上书要求光绪再将慈禧请回来再度垂帘!这不是放屁吗?好容易才将那个贪财的老妖婆弄走。如今又将她请回来作甚?
“这帮杀千刀的奴才!把亲爸爸请回来,好让朕再回去受气?当真是该死!”光绪帝愤恨地一拍桌子,将桌上的景德瓷碗震翻,里面的铁观音飞溅到堆积如山的奏折上。弄得满书案都是沁人心脾的清香典雅。
一旁的翁同龢连忙劝止:“皇上,当心隔墙有耳啊!”
年轻气盛的光绪不满地大声说道:“朕才亲政不到四年啊!不到四年!这袁逆就敢发兵造反,这么多年了,这袁大刚为甚没有老死在东二省?”
翁同龢苦笑道:“陛下,几十年前袁逆刚刚起兵之时,微臣尚还是个青年,行走各个书塾之间而已,据说那个时候袁逆便是一副年轻人的嘴脸,到现在还一直没变,听说......”
光绪抬头说道:“老师到底听说了什么?有话直说便是。朕不会怪罪你的。”
翁同龢躬身谢恩:“谢陛下,微臣听说那袁大刚确实是有通天彻地只能、斗转星移之功啊。”
光绪奇道:“既然如此,他为何不安心修道,反倒是来插手凡间俗事却是为何?”
翁同龢再躬身道:“陛下这句话问到点子上了,按理说修道之人一般不问俗事。可是这袁大刚却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且在那英吉利人第一次犯我大清之前就已经算到此事,并且推算出天下间大乱将起,故此才会打着拯救万民于水火的旗号起事造反的。”
光绪沉吟起来,这但凡是统治者。最怕的便是有信仰的造反者,盖因是有信仰的造反者往往能够成功。
可是他们成功了,光绪可就不高兴了,谁愿意将自己手里大好的江山拱手送给别人?
沉吟良久之后,光绪脸上的愁容更甚,不由得又抬起头来向自己的老师请教:“老师。如今这袁逆兵锋犀利,底下的大臣们又在那儿熙熙攘攘地想将亲爸爸请回来垂帘听政,好似亲爸爸一回来这袁逆就会不战自退一般,这该如何是好?”
翁同龢略一思考,便说道:“陛下。此时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光绪问道:“哦?老师何出此言?”
翁同龢道:“虽说袁逆兵锋犀利,但我大清练了几十年的新军,能和袁贼拼死一战的军队和将军总是有的吧?此为简单,但是这新军大部分都掌握在后党的手中,陛下若想下令,恐怕......”
“哼!”光绪听了翁同龢的半句话,又是气愤地一拍桌子,“这群奴才,平日里只知道跟在亲爸爸后面谄媚讨好,要是朕命令他们,恐怕连看都没人看一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