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篇 重回终南山之全真教(1/2)
ps:
解除屏蔽的第一篇,古小龙回到秦岭终南山祖师洞,准备接受祖师交给的拯救偶空间的天大任务。
第一百零二篇 重回终南山之全真教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链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即金初)。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早期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王重阳仙游后,由他的七位弟子轮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录、丹药等思想以外的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更因随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壮大。但是到了李志常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而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两次释道辩论失利,更造成了全真道的一度低落。直到元成宗时,才重新正常发展。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传播。至今全真道仍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派之一。中国道教协会所设在的位于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释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历史上南宗人士多不提倡出家。)。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不单只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是抗金英雄。他的弟子也很亲宋抗金。但原来历史中的全真教由于地处当时金国的国境,所以在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掌门之时,都承认金国的政权;王处一更曾应金世宗的邀请进宫讲授道学。直到宋、蒙合灭金国,全真教才向南宋朝廷效忠。另一方面,成吉思汗邀请丘处机前往西域与他会面,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丘处机以“敬天爱民”、减少杀戮、清心寡欲等为回应。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神仙”。
王重阳七位弟子分别创立七个全真支派:马钰(丹阳子),遇仙派(亦作遇山派);谭处端(长真子),南无派;刘处玄(长生子),随山派;丘处机(长春子)。龙门派;王处一(玉阳子),崳山派;郝大通(广宁子),华山派;孙不二(清静散人),清静派。
全真道认为清静无为乃修道之本﹐除情去欲﹐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存真﹐识心见性。该派注重修炼“性命”﹐认为“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气神相结﹐谓之神仙”。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幷忍耻含垢﹐苦己利人﹐戒杀戒色﹐节饮食﹐少睡眠。《金莲正宗记》称该教“以柔弱谦下为表﹐以清静虚无为内﹐以九还七返(按指炼内丹──引者)为实﹐以千变万化为权”。王重阳死后﹐其弟子马钰等七人分别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继续传道﹐创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见北七真)﹐但教旨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
元太祖十五至十八年(一二二零年~一二二三年)间﹐丘处机应诏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受到礼遇﹐命其掌管道教﹐在各地大建宫观﹐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在发展中﹐因不断侵占佛教寺院﹐宣传“老子化胡”之说﹐引起僧人不满﹐而导致元宪宗八年(一二五八年)的僧道大辩论。结果全真道失败。宪宗诏令全真道归还侵占的寺院二百余处﹐又令道士落发﹐焚毁《老子化胡经》及其雕版。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年)﹐僧道再次进行辩论﹐全真道又以失败告终﹐诏令除《道德经》外﹐其它道经尽行焚毁﹐全真道遭到沉重打击。元成宗时﹐禁令渐松﹐全真道又见恢复。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相对削弱。入清以后更为衰落。
现存全真道的早期史料较多﹐《正统道藏》收有王重阳以及北七真的著作﹐教史有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李道谦的《七真年谱》﹑《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甘水仙源录》等。但后期的史料较少。清人陈铭珪的《长春道教源流》和今人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对全真道的历史作了一些考证和论述。
真实的挑起的僧道大辩论。就是因为太多的人一直在追查祖师老子下落,祖师洞多次受到聚众骚扰,为了转移众人的视线,无端的故意挑起事端,并用“老子化胡”之说,进一步的转移人们对祖师洞的注意力,全真教不惜冒着毁教封教之风险。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一切代价舍生取义也要护住祖师洞。
而历代祖师洞守护者,才是全真教真正的幕后掌教,如王重阳就是宋末元初的祖师洞守护者。王重阳(一一一三年一月十一日-一一七零年一月二十二日),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道教全真派的始创人。后被尊为全真五祖之一。七个主要门人称七真。
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一一三八年)。应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四十有七,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一一五九),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一一六一年)。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二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收弟子七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人返归关中,途中卒于大梁(开封)。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
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风(意为疯子)。陕西咸阳人。累世为地方大族。早年为儒生,善属文兼擅骑射。金天眷初年应武选。中甲科。任气好侠,不治家业。相传四十八岁时于甘河镇遇仙,得修炼真诀,悟道出家,曾在终南山筑墓穴居,自称居处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一一六七年)抵山东,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传道说法。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大定九年十月,与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四人西归,次年一月殁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葬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道尊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一二六九年)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一三一零年)又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糅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他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务必除情去欲,达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道尊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一二六九年)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一三一零年)又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其死后三年间,全真道传教范围波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大部分,遍于社会上下各阶层。在组织上、理论上为全真道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馀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 《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
传统道教自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改革、整顿后,历隋唐五代宋的漫长岁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现不景气趋势。以符籙派为主流的道教。支派争流,一些道流徇末遗本,出现一些流弊,引起社会一些不好的舆论。作为有识之道教知识分子。不能不思其改革。
姬志真在《重阳祖师开道碑》中说:“原夫至道出自先天,太上卓尔立其宗,累圣袭而张其后,灵源妙本,既发而不蒙,出楗玄关,大开而弗闭。从兹设教,代不乏人。然而顺世污隆,乘时步骤,去圣愈远。灵光不属。波澜既荡,异派争流,枝叶方联而纷华竟生。散无名之大朴,遗罔象之玄珠,忘本迷源。随声逐色。正涂壅底,道间荒凉。由是圣人复起,究天元一气之初,洪造更新,应历数万灵之会,天挺神授而力拯颓网,祖建宗承而载维新纽、弃华摭实。授溺录迷。革弊鼎新而玄关复启焉。重阳祖师乃其人也……。”
王重阳是接受这一派的思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对旧道教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进一步把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王重阳以《道德经》则尊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