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开荒种地(2/2)
把小獾放进去以后,它先在里面转了一圈,然后蹲在它的新家小门口,悠闲地看着杨玉富和董桂秋,那个样儿,就是没有小门,它也不跑了,比它母亲掏的兔洞洞可舒服多了。
之所以选中这个地方给小獾造窝,是因为这里有好几个兔子窝,都是董桂秋家的,因为董桂秋的父亲钱老大,是个用**打兔子的好手,打死的兔子吃肉,打不死的,就养着。
“冬天时候我爸爸在白菜地里打到一只兔子,是个母的,爸爸发现它怀了孕,就把它放生了,不知这只小獾,是不是那个兔娘养的。”
董桂秋一边给小獾的窝窝里放新鲜菜叶,一边道。
杨玉富继续参加生产队割麦子,以便适应当时的社会要求,那时候,只要学生不去上学,都要参加劳动。
同时,他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去开垦村东南那块荒地。
那个年代,北方大平原好多地方,还是盐碱地,地皮上,结着厚厚的一层盐碱,大风起处,盐碱飞扬,漫天皆白。只有大力改造过的盐碱地,才可以种庄稼。钱村长给杨玉富的这块地,大概有三分地,是没有改造过的盐碱地,只有一种植物在这块地上生长:稀稀拉拉的碱蓬草。这种植物不怕盐碱,盐碱土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嫩的时候可以把它的针形叶子撸下来,用开水一抄,凉伴着吃。味道还不错,可惜不挡饿。
杨玉富要在这上面种南瓜,必须先要改造这块地。
对此,杨玉富并不外行,他从11岁就参加过这种改造土地的劳动。
他操着一把铁锨,一锨一锨地铲地里的盐碱土,必须铲去5公分左右深才行。多年不干农活,现在是又是一个13岁少年的身体,干起这种活来还是很费劲的,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淋气喘吁吁了。
不过,这是自己愿干、充满希望的活儿,身体再累,心不累,相反,心里充满激情,可谓乐此不疲。
正撅腰猫腚地忙着,觉得身后多了一个人。凭感觉,杨玉富就知道是董桂秋来了。自从杨玉富救了她一命,董桂秋也不管村民议论了,几乎天天和杨玉富形影不离。她刚吃完中午饭,就拿着一个筐和一根扁担来了。小嘴唇上,还沾着一小块绿豆皮,像是给那小嘴一个点缀。
在董桂秋小小的心灵里,已经放不下杨玉富了,她已经把杨玉富要做的事,视为自己的事了。尽管她目前对种南瓜的伟大意义还不理解,但也心甘情愿地支持他。
这个筐有两根提绳,每筐土装满后有百十来斤,把三米多长的大扁担往两根提绳里一穿,董桂秋在前,杨玉富在后,两个小肩膀抬着颇为不轻的土筐,颤颤悠悠地走到不远处的岁月河旁,把土倒在河堤边,既给菜地抬走了盐碱土,又可以加固河堤。
两人干了一个中午,抬了几十筐盐碱土,才挖好一小块地。这已经累得董桂秋小脸发红了,杨玉富也累得腰酸腿疼。
“董桂秋,咱们那个红孩子班,还活动不?”杨玉富问董桂秋。
红孩子班,成立于1991年。是在村团支部支持下成立的。那一年,全国搞战备,深挖洞,广积粮,民兵行动,少先队员也行动。龙庄子成立的这个红孩子班,开始的时候主要就是参与战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