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救治(1/2)
打扫战场也是个专业细致的军事活动。
清理死尸,收容战俘,收集战利品,千条万绪的事务,足够让那些“不专业”的军队焦头烂额。
出身将门的杨正恰好就是一名世袭的职业军官,正宗的“专业人员。”
可现在,“专业人员“也开始觉得焦头烂额了。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宋的军队太久没有打过胜仗,已经不会“打扫战场”了。
自立国以来,大宋军队就是一支“长胜军”
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事实。
被“主流”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不包括统一战争和国内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 ;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
这是后世有人了8 个月时间,看过《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等书统计出来的,时间较紧,或有错漏,但70% 是没问题的。
宋朝士兵的平均作战负重是32 公斤,训练负重还要高于这个数值;现在美国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的训练负重不到15 公斤。
整个北宋时期,中国一直在扩张领土,直到“靖康之变”的前一年(1126 )才停止。
南宋之所以一直偏安并非统治者不愿收复故土,而是因为民间反对的声音太大。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间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担心收复故土后宋廷会增加江南地区的税收来扶植已被女真人严重破坏的收复区。
话说远了。杨正虽然出身将门,家学渊源熟读兵书,理论知识丰富,可没有实际的领兵作战的经验,手下的士兵。也都是在崖山难民中临时征募草草成军,训练不足。纪律和组织都差了不少,做起事情来。不能如臂使指也是应有之义。
杨正一手提枪,一手比划着。让身边的小童杨洪代自己传令,收容战俘,一边检视战场。
看着满地的尸体,杨正就有些郁闷。自己少年时候梦想是象自己的先祖杨信做过的那样率领大军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现实是,自16岁刺聋双耳进入殿前禁军当差,杨正就没上过战场。
殿前禁军是天子宿卫。哪有上战场的机会?
离开行在临安,主弱臣疑惑,危机四伏,殿前禁军这支大宋皇家最后的嫡系武力。谁舍得拿出去到战场上消耗!
护送二王出狩,一路转进,间关险阻,殿前禁军最多算是行军,就没有什么战斗。
杨正空有一身武艺无处施展。几乎憋出内伤。
这一次领命“出征”, 杨正总算是得了上战场的机会。
可连续两天,都是那个“髠夷”的女将包打前敌,自己只能跟在后面做收尸队,打扫战场。憋屈啊……郁闷啊……
。看着战场上枕籍累累的敌军尸体。杨正真想仰头大吼几声。
杨正刚刚把头扬起,还没吼出声,从地上的死尸堆里跳起一个人来,手持一把匕首,蹂身而上,匕首在杨正的喉头一划纵身便跑。
杨正只一疏忽,就喉头一凉,心知遭被人暗算,反应极快,左手錾金虎头枪一摆,脚下踏出一步,右手一握枪柄,往前一送,枪尖刺入那刺客的后心。
杨家祖传的錾金虎头枪,枪尖锋锐无比,杨正自幼习武,武艺精熟,这一枪刺出,完全是肌肉记忆和本能反应。
錾金虎头枪枪刃长一尺八寸,杨正这一枪刺透了敌人的身体,尖端透体而出,杨正双臂较劲,阴阳把一合,就把这敌人的尸体挑起在空中,抡动一下,一抖枪,甩尸于地。
枪身一震,枪刃上的鲜血震落,依旧是左手提枪枪身背在后背
杨正身躯魁梧挺拔,手提錾金虎头枪,浑身银甲,头上斗大红缨,威风凛凛。
周围宋军见到这一幕,齐声赞叹,“杨将军威武!”
杨正的家童杨洪随伺在杨正不远处,却是见到杨正喉头一道血线鲜血流出,吃惊不小,高叫一声“少爷”冲到杨正身前。
杨正初时不觉,此时也知道自己是受伤了
山顶上,林白羽正和子雅公瑾闲聊,正看到杨正受伤的经过,一挥手,背了急救箱,带了几个学生扛了担架飞奔下山。
林白羽跑到杨正跟前的时候,杨正正在忍着疼痛用手比划,要杨洪拿祖传的金疮药给自己裹伤。
林白羽急忙制止。只看了一眼,林白羽就知道,这位宋人将军一定被人割断了气管。
金疮药是粉末状固体,若是被吸进气管支气管,造成气管支气管堵塞、窒息,杨正性命就危险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