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钱包是干啥用的?(1/2)
() 他一口气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然后坐在那里直喘气。这是自己第一次偷别人的东西,他感觉心有点慌,虽然自己这次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总算也是偷啊。他打算把这套衣服先穿上两天,等自己一有了钱,就把这套衣服脱下来还给她。
他把自己口袋里面的所有东西全都给掏了出来,一串钥匙,一个钱包,还有一盒香烟和一个打火机。香烟是用铁盒子装的,是他出海之前害怕香烟被海浪打湿了,所以特意找了一个以前抽过的“红双喜”的空铁盒子放进去的,现在只剩下两根了。他点起了一根烟,美美的吸了一口,然后开始脱衣服。
明朝的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比如说丝绸,商人是不允许穿的,就是再有钱也不可以。而平民,他们一般都穿着短衣,头上戴网巾。
黄仁成现在剃着的这个平头,远远一看就能看出来是个异类。中国古代的男人是不剃发的,他们的头发都盘在脑袋上形成一个或几个髻,然后再带上网巾,这才会有后来满清入关以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要不是刚才他从那个老太婆那里拿来一顶无沿软帽,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解决,现在手上有了这顶帽子,他正好可以用来遮盖一下。
偷来的这套衣裤穿在身上很不合身,很明显这件衣服的主人比自己壮实很多,衣服穿在身上松松垮垮的,一看就不像是自己的。而且衣服还是粗布的,摩擦着身体很是难受。黄仁成也顾忌不了这么多了,现在不是考虑什么美观舒适的问题,只要走到街上没人看出有什么不对那就行了。
他穿戴完毕,把地上放着的那些东西又揣进了衣襟里。行了,一切收拾妥当了,现在可以到街上去了。他满意的看了看自己的打扮,然后转身朝街那边走去。
涟州和古时广东的高州,雷州,琼州合称“广东下四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之一,它的商业很发达,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曾经是粤西最大的物资集散地。运往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广西以及“天涯海角”处的海南等地的货物,都要通过这里中转,所以这里的街道上是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街中,摩肩接踵的穿行着各种来自五湖四海的到这做生意的人们,街后面的前门江,运货的商船往来穿梭,一刻不停的上下着货物。
黄仁成走在涟州的商业街上,好奇的不停打量着周围的店铺,这里虽然是五百年前,可繁华热闹的场面一点都不比二十一世纪后的现代。他没有想到这里竟然会有这么多人,每天有这么多的商品在这里交易。
在一家店铺的门口,他向一个刚从里面走出来的人打听:“劳驾,请问一下,这条街上有没有一个叫‘永吉昌’的货栈啊?”
那人躲躲闪闪的低着头遮住脸,一边走一边往街前面一指,对他说道:“前面就是!”说完,急急忙忙的就走了。
货栈还真的在啊!黄仁成心里不由得一阵兴奋,自己没有想到在这里还能见到五百年前的先祖,这是黄仁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正想问清楚那人到底还有多远,却看到那人已经走得很远了。
那人慌慌张张的神态让黄仁成感到有点奇怪,他好奇的望了一下那个人的背影,然后又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家铺面,看到铺面的门帘上写着一个斗大的“当”字。他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家当铺。到这里来的人不是衣食无着,拿着自己家里的东西出来典当以解燃眉之急的,就是那些鸡鸣狗盗之徒偷了别人的东西跑到这里换钱套利的,反正到这里来的人基本上都是不太愿意见人的。
肚子开始饿了起来了,他看看太阳,太阳已经倾斜向西了。他心里一动,自己身上的钞票在这里又不能用,现在自己是一个铜钱都没有,到哪去都不方便,能不能拿着身上的东西进去换点钱呢?
他把身上所有的东西又掏了出来,现在身上最值钱的东西就是这个“老人头”钱包了,是他上个月花了三百块钱买的,现在看起来样式还挺新的,他也不知道这个钱包能当多少钱出来,但是以他现在的状况,哪怕是给他一个铜钱也是好的。
他把钱包里面的钱和各种卡片全都拿了出来,然后拿着空了的钱包走进了当铺里。
当铺的秦掌柜此时正坐在高高的柜台后面看着账本,看到黄仁成进来了,他斜着眼睛看了他一眼。他看见黄仁成年纪不大,身上的衣服补丁叠补丁的,而且还非常的不合身,便认定他一定也是个穷鬼,所拿过来当的东西一定是些针头线脑的普通玩意,值不了什么钱的,态度不免有些轻视起来。
黄仁成把钱包递了上去,仰头望向掌柜的问道:“掌柜的,你看看,这个钱包值多少钱?”
秦掌柜接过了钱包,拿在手上反复摆弄着。他不知道钱包是缝纫机轧出来的,只是觉得这钱包手工做的还是挺不错,针脚是又密又匀,做这个钱包的人肯定是心灵手巧。他把钱包翻来覆去的看了老半天,然后问黄仁成道:“这东西是干啥用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