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驴粪蛋表面光(求推荐求收藏)(1/2)
() 钢城火车站很破旧,木制门窗的历史比王鹏的岁数要大的多。
候车室里人不多。由于采光不好,很黑,有一种腐朽的味道。一个农民模样的汉子靠墙蹲在地上,穿着破旧的军绿sè胶鞋,大脚趾头露在外面,正吸着卷烟,烟味很烈,是那种自己种的旱烟,也许是烟末吸到了嘴里,那人使劲地往地上吐了一口痰。
王鹏对这种环境极不适应,感叹一声,退出候车室。
火车站的广场不大,稀疏地长着十几颗杏树。杏树很大,应该和这个火车站的历史一样长了。现在是十月初,早已过了杏子成熟的季节,杏子虽然没了,可树上的叶子还浓密得很。围着每棵杏树,都有一圈靠背很高的木椅。
王鹏在邮局的报刊亭买了张当天的华夏rì报,坐在了椅子上。
在王鹏的印象中,华夏rì报几乎永远是一副表情一张脸面对世人的。第一版毫无例外的是国内的重要消息,在第一版的下半部,王鹏看到了自己写的祭文,报纸还给加了大大的标题《无尽的哀思》,还有一个副标题,《华夏实业救国第一人王瑜先生90诞辰祭》。以下是王鹏写的祭文全文,几乎一字未改。第一版的右上角,是一篇署名为华夏rì报评论员的评论。评论的意思是,王瑜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救国救民的一生,全国各界人民应该向王先生致敬,向他学习,为国家早rì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奋斗。文中,完全地肯定了王鹏对王半城一生的评价。
王鹏看完评论,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任手中的报纸滑落在地。
韦紫明夫妇有些凄惨地来到火车站。
“王鹏,你是王鹏吧?”韦紫明像是看到救星,快步地跑到正坐在椅子上沉思的王鹏面前。
“你是韦紫明?”王鹏回问。
“是我,是我呀。”韦紫明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这韦紫明是和自己的新媳妇来青云山旅游的,在火车上认识的。
“你们怎么弄成这样?”王鹏看着韦紫明夫妇。
韦紫明夫妇的样子有些狼狈。韦紫明的衣服袖子被撕破了,一只眼睛乌青,嘴角也破了。新媳妇的脸上有一个明显是巴掌打的红肿印迹。
“别说了,我们在青云山被人抢劫了,钱物被抢一空不说,还把我们打了一顿。”已经坐在椅子上的韦紫明对王鹏说道,坐在韦紫明旁边的新婚媳妇没有了初为人妇的光彩亮丽,满脸的泪痕。
“怎么会这样,报案了吗?”王鹏问道。
“我们下山就报了案,可jǐng察说这事很难查,案子一天两天也破不了,叫我们等消息。”韦紫明知道,自己的亏是吃定了,这个案子恐怕永远也破不了。自己的父亲虽有权势,可那是在华海,不是钢都。
“你们还没吃饭吧?走,我请你们吃饭。对了,车票没买吧?”王鹏问道。
“我们身上已经没有值钱的东西了,没钱买车票。”韦紫明的表情难以形容。
“你和嫂子等会儿,我去给你们买车票。”王鹏再次来到售票厅,刚才他为自己和吕雨桐买了两张卧铺票,知道现在车票还不大紧张。钢城城市不大,客流量也不多,铁路的传统就是给沿途每个车站都留有一定数量的车票,离开车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估计还应该有卧铺的。
还是那天吃早点的饭店,三人围坐。
韦紫明可能是饿太久了,风卷残云一般,抱着个大碗,对着桌上的菜猛烈地进攻。韦紫明的妻子文雅了许多,虽然很饿了,也只是捧着一小碗饭,慢慢吃着。
“慢些吃,饿死鬼托生的?”韦紫明妻子喝口白开水,伸手在韦紫明的脸上拿下一粒白米。
这对小夫妻感情不错。
王鹏刚才知道,韦紫明的妻子是华海市教委的,是一个小科员,名字和她的人一样雅致,叫陆雅诗,有一个弟弟也在华大,叫陆一鸣。
王鹏和父母刚吃完饭不久,不饿,只是象征xìng地吃着。
这时,进来两个人,是华大学哲学的公鸡和竹竿。
“这饭店太不讲究,门口满是污水垃圾,食物肯定不太卫生,我们还是换一家吧。”公鸡还是那副对什么都看不惯的语气。
“大哥,我都饿死了。这可是换了第三家了,进来前,你不是坚决要求来这家的吗?”竹竿一屁股坐在靠门口的位置,大喊:“服务员,点菜。”
“素质,素质。怎么一点形象都没有。”公鸡没办法,只得坐下,却不忘提醒竹竿要注意文明。
这两人进来得轰轰烈烈,引得饭店里的食客都抬头看他们。
韦紫明夫妇本来正认真吃饭,二人的声音传来,引得二人转头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