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全傻眼了(1/2)
() 王嘉明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
王嘉懿伸手拿过来,放在嘴里。王嘉明只得再点燃一只。书房里静的可怕,只闻得屋外吱吱的虫鸣。
“王鹏,你有多大把握?”王嘉懿熄灭烟头,问道。
“我在赌”,王鹏回答
“好吧,就怎么办。”王嘉懿终于下定决心,似乎放下一座大山,瞬间轻松很多。这么多年,背着战神之名的猪哥,压力确实太大了。
王嘉德站起来,两手分别放在两个兄弟肩上,说道:“放心,这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却是现在最明智的选择。我们是王半城的子孙,决不能丢人他老人家的脸。他老人家虽没有王鹏说的那样伟大,但眼光还是不差的。”王嘉德望向窗外,除了树木和屋顶掩映的星空,什么都没有,可王嘉德看得很仔细,好像那里面有很多东西。
过了很久,王嘉德对王鹏说道:“王鹏,你去和宁靖明谈,这家伙没得到准信,想必也睡不着。”
王鹏在了起来,王嘉德又对两个弟弟说道:“没想到,我王家会混到这种局面,居然要一个孩子去谈判,要是老爸泉下有知,会不会爬起来狠揍我们一顿。”
“要王鹏去是最好的选择。”王嘉懿似乎在开解自己的老哥。
“我陪王鹏去。”王嘉明站起来说。
王嘉德和王嘉懿一起看向王嘉明,王嘉明迟疑一下,说道:“我不进屋,就站在外面。”
宁靖明和文无功对面坐着。
杯里的茶早已淡而无味,然而两人还是一杯接一杯地喝着。
宁靖明和文无功不算是朋友,主要原因是二人研究的东西不同,宁靖明是研究经济的,文无功是研究历史的,没什么交集。但是,二人都是王嘉德的朋友,几十年的朋友。
文无功这次来,更是为了为王嘉德主持祭典仪式,这可是天大的面子,光靠人情文无功是不会来的。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不可逆转了。宁公总算有了用武之地。”文无功说道。
“百无一用是书生呀,我也就能动动脑子,坐在屋里闭门造车,是创造不出价值的。只有嘉德那样的人才,才可称国之栋梁。”宁靖明感叹。
“嘉德是大才,最让人佩服的是,这些年伶仃落魄,却培养出了一个孙子。想我教书育人一辈子,见过的俊杰英才多如过江之鲫,却没一个赶得上王鹏那小子万一。”文无功站起,走到窗前,扶着窗台,凉爽清新的空气吸进肺里,jīng神瞬间一振。
“王半城后继有人啊。想我当年也是受了王公恩惠,才得以出国留学,虽感念王公恩德,在王家大难时,却不能维护周全,实在是心中有愧。”当年华夏内有军阀战乱,外有敌寇入侵,天下间竟然放不下一张书桌,王半城便把北省几十个学生,送到国外读书。这也是王半城无意之举,世人大都不知。这是王半城一生之中,做的为数不多的义举之一,却赢得宁靖明对王家的感恩戴德倾力相助。
“嘉德终于有了出头之rì,全赖宁公之功,何愧之有?想来,与宁公一起出国的,国内也还有几位,也是能说上话的,却不见他们出头。还有那一位,不是还专门写文章,说半城公对外贸易是拿国人的血汗,讨好国外的主子吗?”文无功说的是社科院的副院长何光。这人与宁靖明一同受王半城资助,出国留学,担任社科院副院长后,成为现任总理的喉舌,对当今1号首长的经济政策有不同意见。在王嘉德最为困难的时候,为达到他的政治目的,拿王半城的故事来说事。
“不提这些。前些rì子,听说文公又有大作问世?”宁靖明几乎算半个混政治的人,比不得文无功,不敢大谈国事。
“是有一篇关于南宋经济发展的文章,估计你是听我弟弟说的吧。这文章我写完,只给他看过。”文无功的弟弟是华大的校长文无忌,这兄弟二人是华夏的一时瑜亮,华夏国内最好的两所大学,校长居然是亲兄弟。这在华夏教育界是个美谈,也是很多人攻击的借口。
“在哪里出版了,我可是寻了很久,都没见到。”宁靖明问道。
“那篇文章,我放了一段时间,又拿出来看看,有些地方比较敏感,就毁掉了。”文无功也是无奈,很多人都睁大眼睛,等着文家兄弟出错,好取而代之,自己不能不小心再小心,现在还不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文无功说是把文章毁了,可他哪里舍得,那可是几年的心血,只不过是藏了起来,不好对宁靖明明说罢了。
宁靖明回到居所时,王鹏正在他的书房等着。和宁靖明同来的赵朝阳正和王鹏说话。
见宁靖明进屋,二人站起来问好。
“王鹏来了,一定是带来好消息了吧。我可是等了大半天了。”宁靖明找个椅子坐了,见赵朝阳要走,就说:“朝阳,别走,做个记录,这可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谈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