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大时代下(1/2)
()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这是前代文人对宜城的赞誉,这座建立已近千年古城在经历了近代的辉煌开始慢慢衰退,尤其是改革之后省政策重心的迁移让这种没落来得更加迅捷。仿佛是一场梦醒的时间,老一辈的宜城人就发现那些荣光都成了历史,而小一辈只能在老人的诉述和文字的描绘中去想象那个在神州大地大放异彩的宜城,在破落的古巷中,在古旧的遗迹上,在传统的方言里去缅怀那些他们不曾有过的灿烂辉煌。
去年完工的新华图书城,掀开这个城市振兴的序幕,即将在明年建成的宜城长江大桥和市民文化广场对于宜城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此时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坐落于江南水乡的先天优势,又得天独厚的在境内发现储量不低的煤,铁,铜等各种矿藏,让宜城几乎不需要的外力的在近代蓬勃而起,所以宜城人有着他们的骄傲,即使在被省里的大人们抛弃后,依旧固执地相信自己城市的地位不可动摇。在随后的几年里,如果说省会卢城和南边米市的强势发展是因为自身不错的条件加上政策的大力扶持,那么以资源起家的北方煤都和一江之隔的鞍城,陵县后来居上显然让习惯了安逸的宜城人寝食难安。若说天府之国的川城人是神州大地上最安逸怕是没人愿意辩驳的,而早些年的宜城人也不遑多让,古老的历史荣光,优裕的生活环境,让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不需要为求生而挣扎,而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更让宜城人多了种小富即安的本能。如同夏秋的突然转变,在某一天宜城人打开自家窗户时发现外面的天地和印象里大不相同,那种对于固有认知的强力冲击是旁的人难以感同的,于是宜城人一边默念着自己在省内首屈的历史,一边努力地融入现代化的节奏,他们的骄傲让他们无法忍受那些他们曾不屑一顾的小兄弟在面前指指点点。
古老而没落的宜城有着在整个华夏都称道的文化传承,自清初开始的桐乡派文人,雄踞文坛百多年不倒,其时更有“天下文人出桐乡”的绝佳赞誉,桐乡也是坐实“中国文都”的称号。而屈辱的近代史中,宜城捍卫了炎黄子孙最后的荣光,开启中国近代工业的篇章,晚清时宜城儿女更是多次起义,并在武昌起义后带领皖省率先脱离满清统治,为辛亥革命作出不菲贡献。建国以来,先后走出了“两弹元勋”,“将军外交家”,“美学之父”等一大批国之栋梁,即使是改革后,宜城一中,白湖中学在皖省也是举足轻重,每年的中高考捷报频传,高校录取率更是一直居高不下,明年举办的宜城一中百年校庆和人大附中的校庆相比亦是各有千秋。
行走于绿荫道上,看着并不繁华的街市,此刻宜城亦是此时华夏的缩影,清末李鸿章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放之今rì也是无差的论断,时刻不歇地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时代的脉搏如此有力却无人能把握。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时期,迫切地希望能离开自小不离的故土,哪怕为此付出再多也不惜,满怀憧憬地奔向理想的乐土,然后跌爬滚打,领会了古人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感到了故土难离,却又每每近乡情怯。我们每个人都抱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想法远离故土,想着衣锦还乡的荣耀,最后却要忍受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煎熬。
崇一航想到在魔都打拼的那几年,为了衣锦还乡的美梦,自己苦苦坚持着,靠着几分机遇终于在魔都有了立足之地,迎来了事业的上升期,然后更多的人却还是在那里辛苦求存着,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就像自己组里的那些小家伙,即使崇一航和他们年龄相仿,即使崇一航也不过刚刚立足,却足以让那些还在魔都底层挣扎的人仰视,这是生存的法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