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长沙大火和花园口决堤(1/2)
() 我们为了抗战胜利付出了很多很多地代价,“文夕大火”和“花园口决堤”被认作中国抗战时最为严重的两起事件,都是人为所致,受害最重的都是中国老百姓,但直接动因都是为了抵御rì本侵略。
1938年11月12rì深夜,一场震惊世界的大火在古城长沙燃起。大火持续烧了几天,长沙变为一片废墟,几千人葬身火海,数亿财产毁于一旦,长沙也因此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被列为二战史上损失最为严重的4座城市之一。因为长沙大火发生在夜晚,12rì的电报代码是“文”,故而此次大火也被称作“文夕大火”。
事后,zhōng yāng社发表题为《坚壁清野,长沙已成废墟》的文章,这样评说了这场大火:“……依据既定计划,诱敌深入,而成为敌军进犯目标之长沙,则不得不为坚壁清野之计,使敌纵能深入亦无所得,于是当局自13rì凌晨3时起,即自动毁城……此次大火,长沙将无一草一木可以资敌。”
“焦土抗战”被看作国民zhèng fǔ全国抗战时期积极御敌的一个范例。其实,“坚壁清野”和“焦土政策”在中西方战争史上都有记述。抗战中,最早提出“焦土政策”的应是李宗仁。全国抗战之初,主张完全抗rì的他就发表了《焦土抗战论》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蒋介石也赞成这种主张。武汉沦陷前夕,他曾命令陈诚:“将凡有可能被rì军利用的设施全部破坏。”不料陈诚在实施过程中走漏了风声,遭到武汉各界的强烈反对,最后焚城一事不了了之。
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蒋介石两次来到长沙召集军政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决定实行“坚壁清野”和“焦土抗战”方针。他还严厉地批评了陈诚没有在武汉沦陷前做好“坚壁清野”和“焦土抗战”,致使武汉三镇大量交通水利设施落入敌手,为敌所用。
月12rì上午,蒋介石关于对长沙焚城的密电送达湖南省zhèng fǔ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按说,陈诚是军事长官,张治中为zhèng fǔ首要,焚城任务下达给能掌握战局动态的陈诚更加适合,但蒋介石对陈诚在武汉没有贯彻好国民zhèng fǔ的决定很是不满,于是把此次焚城任务下达给了张治中。
张治中立刻召集长沙jǐng备司令和省保安处长商议,制定“弃守前,需将长沙市的公私建筑和一切不准备运走的物资全部焚毁,不资敌用”的方针;组成“破坏长沙指挥部”;对焚城的全部过程做了具体规定。张治中批示:“开始行动时,必须先发空袭报,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紧急jǐng报时,开始行动”;“限明晨(13rì)4点准备完毕。我来检阅。”
12rì深夜,也有说法是13rì凌晨两点,长沙城内南门某处突然起火,查实后报告说是“失慎”所为,但消防队已擅离岗位,没有人扑救,火势失控,一小时左右,全城就变得火光冲天。守候各处的放火队员以为天心阁方向的火光是放火信号,便一齐点火,霎时,长沙城内浓烟滚滚,热浪滔天。很多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