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夜宴二(1/2)
() 皋兰路18号虞公馆门前,夜sè还未完全来临,但门里门外的灯火早已辉煌,在紫铜sè的门房前,打屋檐挂了五十三盏大红喜庆的灯笼,也预示着主人的五十三岁寿辰。
此时的虞公馆早已是人声鼎沸,来往车辆如梭,门房们在紧张的接受礼品、登记来客,史量才身着灰sè长衫,张佑白今天穿了一件银白sè西服,佩戴一个蓝sè蝴蝶结,显得特别的潇洒飘逸,两人微笑着,在门房的通报声中,并肩走入虞公馆。
进入虞公馆,首先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的正前方是一栋rǔ白sè的洋楼。楼高三层,一楼的大厅里,两扇红sè大门敞开着,香梨木的桌子上,已经摆满了美味佳肴,一群身着稠制长衫或jīng美西服的沪上名人正围着一个五十岁许,面容矍铄的老人嬉笑畅谈。在大厅的正前方则挂着一副对联: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署名则是民国伟人孙逸仙。张佑白不由暗暗心惊,心道这个虞洽卿果然了得,就凭这幅对联,就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其的看重。
在下手的偏厅里,则是另一幅欢快的景象,一群身着时髦的年轻小姐公子哥们,正在兴高采烈的谈论着什么。正胡思乱想着,张佑白看见主桌上那位矍铄的老人已经立起身,含笑向这边迎了过来。史量才举手含笑回应着,低声对张佑白道:“这位就是上海的商界领袖虞洽卿。”
“哈哈,量才老弟最近chūn风得意,可是忙的没有时间过来了?”虞洽卿朗声笑着说道。
“虞老,您可是寒碜小弟了,在忙也没有您忙啊,是小弟不忍打搅你,这段时间才没过来,以后少不得要多加讨扰了。”史量才急忙迎上去,开玩笑的说道。
第一次见面,张佑白也不敢怠慢,于是微笑着走过去,颔首说道:“佑白见过虞老先生,祝您事业兴旺、身体安康。”
“哈哈,相比这位就是最近在上海名声鹊起的张佑白吧,不愧是英雄出少年,一部电影就吸金数十万,我在你这个年龄,可和你差远了。”
虞洽卿边说着边亲切的拉着张佑白的手说道:“来来来,今天我给你介绍几位老朽的挚友,”说着指着一位身穿黑sè稠杉,佩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的中年人说道:“这位就是我多年的好友,南巡张家张人杰张静江,静江可是在法国开洋行的中国第一人,可真是好眼光、好胆sè。”
“哈哈,虞老,你就不要寒碜我了,在商界又有谁、还能有谁能在您面前显摆啊,”张静江迎起身,扶了一下鼻梁上的金丝眼镜,微笑着说道。
对于这位被后人尊为国名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民国重臣,张佑白可是尊重的很。可以说张静江和孙中山的关系,沪上的商界名流们,没有任何人能与其相比,如果说孙中山对虞洽卿只是一份尊重,那对与张静江则又多了一份亲密。
张佑白抬首注视着这位民国奇人,恭声说到,“静江先生的大名,晚辈也是闻名久已,力助革命、舍家取义者,天下谁人敢不尊敬。”
“哈哈哈,那里那里,不过是进了一点微薄之力罢了。”张佑白的话正说到张静江的心坎出,怎不惹得他喜笑颜开。
“两位就此打住,不要让大家久等了,赶快上做吧,”说着虞洽卿欣然长笑着,拉着张佑白向座位上走去。
今天的酒宴可以说是冠盖云集,张静江、穆藕初、林康侯、傅筱庵都是民国商界的闻人,也许也只有虞洽卿这种大亨级的人物才能把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如果是在前世,自己一个小人物又怎能有如此的风云际会,真应了一句古话: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想到这里,张佑白唇边不禁浮出了一丝笑意。
在众人的喧哗贺喜声中,张佑白和众人一起端起了酒杯,恭贺虞洽卿的五十三岁寿辰。泯了一口浙江的珍藏佳酿女儿红,入口留香,回味悠长,伴随着淡淡的笑容,张佑白饶有兴趣的打量着满桌的宾客。忽然间,一个既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头顶上稀疏的短发、一双微凹的鹰目,浑身散发出一股深深的寒意,让人不寒而栗。
真要感谢后世那种类繁多的肥皂剧,那一句经典的“娘希匹”是何等的深入人心,三岁小儿皆能熟记,真是大有取代TMD,成为国骂第一的趋势。张佑白右手轻抚着浅白sè的酒盅,仔细的大量着这位中国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枭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