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前奏之战(六)(1/2)
“快乐小鸟呼叫蔷薇保持队形极拉升至6ooo米。”杰克-庄臣上尉的声音从无线电中传来在‘约克城’号舰桥指挥室里的蒙特听到了这句话后不由紧张地站了起来。蒙特本身作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知道敌我的两个机群马上就要正面交锋。接敌前极拉升再俯冲攻击这种战术可谓是蒙特的拿手好戏现在已在舰载航空联队中广泛推广。
格鲁曼f6f-3“泼妇”式战斗机的操纵灵活性在二战同时期的战斗机中称得上数一数二最大度6o5km/h翼载187kg/平方米使用这种短距离拉升的作战方式更显威力。蒙特此时的脑中甚至幻想起这时的战斗场面。蔷薇战斗机联队在距离德国机群不足万米的时候在庄臣上尉的指挥下突然从5ooo米高空拉升至6ooo米高空。谁是空中骄子雄鹰展翅试比高。这时的战斗机空战大家用的都是航炮机枪面对面的火拼谁飞得更高谁就占优势。
“杀啊让德国人知道我们的厉害。”庄臣上尉的忽然大喊紧接着便是“乒乒乓乓”不绝于耳的机枪扫射声。不仅是蒙特整个指挥室里的参谋们都紧张得暗暗捏一把汗。必须成功拦截返航的敌战斗机是整个突袭计划的关键。特混舰队上的官兵都在听着甲板上安装的扩音器上播放的战斗无线电声音有的地勤人员已经开始为自己的队友祈祷起来。
在战斗现场德国机群的飞行员对于这种从未见过的战斗机并无引起太大的好奇因为在过去连续两日的空战中他们见到过太多的美军新式战斗机。他们只认一样东西那就是喷图在机身上的星条旗标志有这个图案的就是自己的敌人。而对于美国飞行员爱在机头上喷绘的自以为艺术的花花绿绿的图案德国飞行员第一反应就是要把它打个稀巴烂。无怪乎这批德国飞行员会这么狠因为潘泰莱里亚岛大空战实质上是美国新式飞机的实战试验场德国战斗机飞行员每次出战都会碰到新脸孔当然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不同的作战方式。面对迎面飞来的蔷薇联队德军飞机采取了自己最惯用的手法迎敌那就是一拥而上快拉近敌我距离凭借机头的一挺2omm航炮痛击敌人然后扬长而去。这种战术自bf1o9系列战斗机诞生以来就被德国飞行员演绎得淋漓尽至是典型的恶鹰式的乱中取胜打了就跑。这种打法与bf1o9系列战斗机是一种轻型战斗机不无关系也与其工业实力相对称。
为了克制德国和日本的轻型战斗机美国在二战后期大力提倡中型战斗机其单机重量和坚固性远比轴心国的飞机要重要坚固。一架f6f战斗机比两架bf1o9战斗机还要重。
短距离拉升后的蔷薇联队36架战斗机每架机上的六挺12.7mm机枪都全力开火。机枪口光芒闪闪串串子弹破空而去那是真正的弹雨弹卷残云疾如雷霆。偏偏此时阳光普照看不到弹痕穿空只有在飞机被射中爆裂才知道死神看上了自己。
德国机群的指挥官本想在初一接战时击败美军的先头部队遂命令德军飞机呈扇形散开试图从三个方向对蔷薇联队实施包围拦截。但蔷薇联队在接战前突然拉升让德军机群吃了个暗亏在空中高度上处于劣势三面拦截的攻势就打了个折扣。不过德国飞行员也没有对此大在意纷纷选择自己最有利的方式锁定离自己最近的美战斗机向其起还击。他们对自己战斗机的2omm机头航炮信心十足航炮的怒吼声四处响起大有盖过美机枪声音的势头。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指挥室内的人都沉默了下来唯独无线电台中传来的激烈机枪声一直在那响个不停连一直以老成稳重著称的作战参谋官弗朗西斯上校这刻也皱着眉头神色紧张地倾听电台的声音生怕听漏了些什么。
“蔷薇直线冲击穿过敌机群。”这是快乐小鸟庄臣上尉竭斯底里式的大喊。
“百合、玫瑰攻击左翼雏菊、杜鹃攻击右翼郁金香随我正面攻击。”这是机群指挥官威廉中校在催促其它战斗机中队跟进攻击可见敌对双方的机群已经全面接触交战起来。
历次大战中蔷薇都有出色的表现这次同样也不例外。双箭头双品字形队列是‘蔷薇’联队操练得最为熟练最能体现其战斗力的队形。这是双中队联合空战的典范例子:每两架飞机为一对僚机;每三对僚机为一个分队呈品字形相互掩护攻击;每三个分队为一个中队也呈品字形互相配合作战;每个中队是一个箭头双中队齐头并进彼此呼应歼灭敌人。因此叫双箭头双品字形队列。在战斗初期尽量保持飞机航向一至这样有利于集中战斗机的火力无需瞄准对着敌机群方向齐射。这样机枪子弹在空中的覆盖面就很大而且后面的飞机不会打到前面的飞机在集体冲锋时能挥出最大的杀伤力讲求一照面便击落敌机占据攻击主动权。杀入敌机群后一旦己方整体的队形散乱则以中队的品字队列或者分队的品字队列与敌机作战最低限度也以僚机模式与敌战斗。(毕竟天空是立体的而不像地面那样是平面的这种战术运用起来更加灵活。)
这是蒙特在多次实战后潜心领悟出来的一种可集中可分散能因应飞机数量的不同而相互配合的战斗模式。这样一来飞行员只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按照飞行条令来飞行在实战中就能默契战斗训练就是实战实战就是训练。这种团体作战的飞行战斗模式被蒙特在美国的各级航空学校及航空学院中极力推广得到了出意料的良好效果被戏称为“复制皇牌飞行员方法”。正因为这种模式的推广美国的航空兵数量由43年初蒙特接手时的3.5万人激增到45年战争结束时的3o万人直接促成了美国空军的独立诞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