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节 摇摇欲坠的沙皇宝座(1/2)
实际上这种判断是有点乐观的俄国人在与中国的惨出了三百万人的惊人代价。沙皇总是有办法驱动那些农民去送死这些俄国农民总是没有武器以及弹药的。有时用刺刀缚在一根棍棒都能成为令人羡慕的精锐战士。虽然在后期接受了美英巨量的武器支援可是总体来说俄国士兵总是缺乏最普通的工具以至于赤手去折断有刺铁丝网手执燃烧瓶炸坦克之类的事情屡次生。
沙皇的军事政策带来的通常只有两个后果不是大屠杀便是被大屠杀。随着西线战事的突然恶化俄国人失去了信心。冬天和惨败同时到来开小差的士兵在一百万人以上可以说在吉布提爆炸之后沙皇所最为信赖的2oo万东北俄军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
这些逃兵士气十分低落开小差的士兵公然住在家里不受当局的干涉。**和低效率沾染到社会的各部分。军队的承包商收了钱只供应补给的一部分而且常常是质量差的。本应该起到监管职责的官员在收受了大量的贿赂之后变得无比迟钝坐视国家的财产悄悄流失一个王朝在没落的时候出现的所有征兆都出现了即便是聋子瞎子都能看出来罗夫曼王朝在经过了三百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面临找倒塌的威胁!
可是对于他的三百年皇朝可能遭到危险的这类预兆沙皇仍然无动于衷。有人谋求指点他。他都不加理会。当杜马议长提出警告叛乱正在席卷这个国家时。尼古拉二世写信给皇后:“这个大腹便便地罗德江科又给我写了一篇胡话我甚至不愿回答。”连杜马中最保守的党派也同意必须除掉沙皇。
温和地社会党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提倡“必要时用恐怖分子的手段”来一个反沙皇的政变参谋总长阿历克谢夫着手策划逮捕皇后迫使沙皇进行改革。但事变的展代替了他的作用。
1917年3初彼得格勒爆了罢工和粮食骚动。派去了军队。但他们和起义者亲如兄弟。这个政权无论哪里都得不到支持**统治等不到被推翻便突然垮台了。315沙皇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派出了全权大使向中国的皇帝赵刚求救。
而在国内地众大臣都不愿意执行这个注定失败而又没有任何益处的出访经过一轮轮的明争暗斗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要成为落选者甚至有人为了逃避这份令人作呕的差事不惜打上了猩红热疫苗。以获取高烧的假象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外交部长巴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可夫一个优柔寡断的立宪民主党人。成为了这次任务的最终执行人。
巴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可夫1859年1月28日生于彼得堡。1886年获莫斯科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校任历史讲师。十九世纪9o年代开始从事政治活动被驱逐出境。后到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任教授。他的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否认历史进程地客观性。认为君主制在俄国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他在1892年出版的《18纪前25俄国国家经济状况与彼得大帝所进行的改革》中否认改革的积极意义。1897至1898旅行全欧洲后至芝加哥大学讲述俄国问题。19o2年为国外出版地《解放》杂志撰稿。年间回国遭到拘禁之后更改了自己的信仰成为沙皇陛下坚定不移的拥护者之后获得释放。后参与创建立宪民主党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机关报《言论报》主编。还编辑《自由民族》和《人民权利》。当选第三、第四届杜马议员。一直为沙皇的掠夺政策歌功颂德。目前政府外交部长拥护帝国主义战争。1月18向盟国表声明表示俄国将“承担义务继续作战直至决定性胜利”不过很快地他就不得不打自己的耳光踏上了去中国求和的路。
再踏上北京不久巴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可夫就见到了唐绍仪两位外交部长开始了礼节性的寒暄。当然作为弱势的一方巴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可夫是没有什么机会表自己的意见的他所能做地就是在唐绍仪开出的条件中尽力找到一些对俄国有力的条件当然这个的难度
远大于在鸡蛋里面太哦骨头。
唐绍仪十分柔和的说明了赵刚陛下的态度:“中俄是友好邻邦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虽然最近几年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过;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相处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